一直以来,农信社以贷款利息作为主要经营收入,因而贷款业务顺理成章地成为严格把关、重点布控的对象,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高风险警戒区。在违法、违规的贷款中,有一类是利用顶名、冒名的方式获得贷款(以下简称顶冒名贷款),尤为值得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农信社应该严格控制,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保证贷款主体真实合法。即坚持源头整治,认真强化内控,严格检查惩处,实现良性发展。
顶冒名贷款极具危害性。顶冒名贷款的产生让投机者一如既往地更加漠视信用。顶冒名贷款的产生使那些投机取巧、窃用他人信用者深感自己神通广大且得心应手而沾沾自喜,因而更加肆无忌惮地践踏他人或社会信用;而小心翼翼“热心”帮忙者一旦“成功”,就会漠视信贷规定,漠视信贷人员,有恃无恐重复,或频频“宣传”、效仿。
顶冒名贷款的产生滋生了社会不正之风。顶冒名贷款的屡禁不止、屡屡得逞,并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传播功效,让越来越多的人为达个人目的而“借鉴、学习”,因而使得社会不正之风蔓延。
顶冒名贷款的产生腐蚀了金融机体。顶冒名贷款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信贷管理人员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所致。个别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细,工作存在想当然,凭直观;更有甚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建言献策、包庇纵容;贷时审查偏差,流于形式,使得包庇纵容者诡计得逞,进而腐蚀到周围的同事、周围的环境;贷后检查不到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特别是个体贷款涉及户多、量大,使得贷后检查难度加大,工作存有盲区。
顶冒名贷款的产生极易形成新的信贷风险。顶冒名贷款形成的非正常性,从一开始就潜在着很大风险,极易形成使用不明、债务悬空或多角债务链。若经营周转正常,皆大欢喜,然后继续共同“努力”;若一旦运转失灵,则相互推脱,相互扯皮甚至诋毁,造成贷款收回困难,并且极易形成垒大户贷款、超比例贷款,经办银行只能被动地祈祷用款者保证赚钱,形成较大潜在风险。
因此,防控和治理顶冒名贷款要针对其形成的原因层层设卡,有重点、有突出地布控。农信社信贷管理和职工队伍要时刻绷紧弦,最终形成长抓不懈的工作习惯。
(一)注重发挥职能导向作用,加强宣传引导。由各级政府牵头,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弘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观念,大力宣传社会信用;各级各部门领导员工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带头执行信用、维护信用。二是加强信用工程建设,狠抓信用评定质量。进一步完善各类信用评定办法,优化评级队伍,重点做好信用村、信用户及企业评级,严格评定标准,确保评定质量,并依据评级情况,认真执行贷款授权授信,真正让守信的人得到认可、收到实惠;让不守信用的人没有市场。三是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发挥监督制约作用。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如加强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系统,将企业和个人完整信息资料纳入系统管理,形成一套对银行及企业和个人失信制约、惩处机制。尤其作为金融机构应提高认识,制定相应措施,落实好信息资源共享,严格按规定以身作则,认真贯彻执行。
(二)注重员工教育,加强执法执纪观念培养。金融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风险防控教育和遵规守法教育,充分利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引导,组织开展案件现身说法教育,增强员工纪律、法制意识,重树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今天不爱岗,明天要下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失业;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理念,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切实解决规章制度执行力的问题。同时完善严格考核惩处措施,组织学习,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
(三)注重查处并举,加强制度执行力落实。首先,农信社要多管齐下严把关。一是要督促信贷人员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二是管理人员要一身正气,规范言行,做好表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从严尽职把好贷款投放关成为自觉行动;三是要充分利用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及系统内各类贷款管理系统资源,真实准确地做好相关信息查询、资料审核和数据登录关;四是要弘扬信用至上,奋发进取的工作环境,引导员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贷款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让那些诚实信用有实力客户的贷款更加方便快捷。
其次,要强化检查控风险。各级金融部门应视贷款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整合信贷资源,优化信贷队伍。坚持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加大检查力度和频度,扩大检查覆盖面,切实保证检查质量,真正发挥警示教育作用,促进信贷人员提高规避风险意识,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加大惩处出重拳。一是要本着“澄清底数,新老划段”的原则,查清顶冒名贷款底数,做好备案记录,落实清收计划,坚持查改并举,加大消改力度,逐步消化解决,切忌流于形式。二是要对查出的此类问题,坚持整改和剖析并重,树反面典型,认真开展危害性总结剖析,逐步形成有利发展的统一认识;三是要对新形成的此类问题,不管是否形成风险、收回与否,都要下力气予以严肃处理,真正实现“惩前毖后、规范提高”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