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统计的数据显示,原本以外贸为主的“夏茶”最近的内销比重已达72%。外销茶“内俏”,一时成为沿海城市茶叶消费的新动向。
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以来,大批外贸产品由出口转内销,茶叶外贸企业的经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少企业调整策略,转型为“内、外销并举”,台企天福也将目光转向内地。国内的茶叶消费能力毋庸置疑,外贸企业“转向”不无道理。但消费 “转向”,却值得注意。与其他外贸产品不同,茶叶外贸的定位并不高,也远没有外贸服装等受青睐。一直以来,优质价高的茶叶都被留给国内甚至产地省内的“识货”消费者。为何出口转内销的外贸茶成了消费新宠?
消费者不是不识货,而是在埋“安全”的单。从2005年开始的茶叶贸易壁垒开始,日本、欧盟的标准不断加强,苛刻的出口检测指标令茶农茶企叫苦不迭。也正因此,与国内的各项生产检测认证和流通监管相比,外贸茶的质量让消费者更“放心”。这一次,从茶园到茶杯的信心建设上,国内包括茶叶质量追溯体系等一系列措施,还是暂时输给了苛刻的外贸标准。
自茶叶流通放开以来,茶叶质量等级也随之“放开”,各个等级词汇的意义也随着统购统销的结束留在了那段历史里。如今的“特级”,早已不具备当年区分等级的意义。在茶叶批发市场,消费者可以买到标注任何等级的茶叶包装,甚至是认证标签。随便一种散装茶都能摇身一变,成为“特级”甚至“有机”。今天400元还是4000元每斤的“特级”茶,对于消费者而言,口感区别与价格差异并不能划上等号。那么,谁来给消费者一个“放心”呢?显然,一杯质量严格遵循标准的放心茶,来得更实在也更有意义,这正是外销茶对于国内消费者的吸引力所在。
外销茶“内俏”发生在沿海市场,这是否是发行风向之先虽不能确定,但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关注显然。谁能给消费者一个“放心”?我们当然不希望是外贸标准,那么,是品牌信誉吗?是流通监管吗?(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