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9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 卢义发

  转换经营机制,打造农村信社核心竞争能力,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从思想观念、机制建设、人力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一)健全运行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三会一层”运行机制,实行决策层、监管层和授权经营层三层分离、互相监督和互相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二是本着“精简、效能、扁平化”原则,设置以“客户为中心”建立营销体系和以“风险为中心”建立风险管控体系的前台利润中心、中台成本管控中心、后台服务保障中心的机构。三是按市场竞争需求和业务发展状况实行“三定”,科学界定前、中、后台编制数量、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及职责划分。四是坚持“以数据论英雄、以业绩用干部、以廉政否定干部”的原则,全面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员工双向选择的管理机制。五是变一年一补和年中补员为年初和年中分别补员,变全省统招为全省统考、分市统招。同时通过加快业务发展和实行差别薪酬的办法,减少社与社之间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员工收入差距过大,为干部和员工轮岗创造条件。六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的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对创利人员和新业务人员的薪酬激励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网点、不同岗位的工作绩效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薪酬计量标准,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薪酬分配体系。

  (二)明确市场定位。“三农”和中小企业、个体工部户是农村信用社服务的主体,也是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打造的重要领域。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立足自身所处市场环境,搞好市场细分、客户细分和产品细分,将工作做细、服务做优、产品做强、市场做大。与此同时,严格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搞好业务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业务与产品创新中的作用,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增加业务品种,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消费需求。

  (三)加强队伍建设。员工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和诸多管理环节。一是完善编制管理。首先应该从战略和经营的角度,规划一个合理的总量目标,这个总量水平能够支持信用社现实经营目标、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需要分析可能影响这个目标实现的各项因素,以确定从现实角度来看,可能达到的总体人员编制水平。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分析,确定一个合理的人员总量编制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流程分析、职能分析等工具,确定合理的职位设置,以及每一个具体职位的编制。二是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一方面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进人制度,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进人渠道,保证新进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要建立严格的员工培训及岗位达标制度,通过持证上岗和岗位限期达标等方式,激励员工不断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和业务理论及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同时,要通过岗位轮换的方式,加强员工一专多能的能力培养。三是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员工退出机制,通过“腾笼换鸟”让不适应业务发展要求的员工尽早退出信用社,为优秀人才的进入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优先招考(引进)一批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以此,优化农村信用社人才资源结构,激活内部人才成长机制,为农村信用社 “转换经营机制,打造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更新经营理念。金融业要发展,要扩张,依靠的不再仅仅是人员的增加、网点的增设,而是要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领先的信息技术和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手段取得竞争优势。为此,一是要增强主动营销意识,创新营销策略,搞好市场细分和客户细分,瞄准目标市场、目标客户,开展全天候、贴身式服务。二是坚持全面风险管理。农村信用社必须从生存需要、发展需要的高度上去加深对风险理念的认识,树立合规经营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主动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和风险提示,把内控的主要精力从具体业务的检查和对有关时点数据的分析上,转变到与贷款风险紧密相关的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和对贷款管理的方式、程序能否预警、衡量和控制贷款风险发生上,真正实现传统管理方式向全面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三是要强化绩效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变情感管理为机制约束。通过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打破“大锅饭”,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五)加快科技创新。现代信息社会下,金融业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而是高度依托信息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农村信用社要从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和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消费需求的需要。要加快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尽快建立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专业技术优良的高素质队伍,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创新步伐,要加快创新科技在金融产品中的运用,全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为构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创新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