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8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祸起“政出多门?”


  原因不仅是“野蛮施工”

  对于引发管线施工事故的原因,大都归结于“野蛮施工”。对此,施工方有苦难言。一位工程负责人表示,他们施工都是按照市政部门提供的图纸进行的,然而在图纸没有标识的地方,经常挖出问题。有的公司也表示,自己施工都会通知相关部门,而别家单位施工却不事先招呼,经常是挖断管道后才通知他们抢修。据记者了解,管线所属单位大多只掌握自己的管道图,与其他单位的“通气”甚少。市政规划部门也有无奈。由于一些单位保护地下管线的意识淡薄,随意更改管线位置而不及时报告,导致新建管线在图纸上无明确标识。

  城市各类检查井的总数大都在万个以上,其中三分之二左右为供水、煤气、供电等多家单位在路面设置的。这些单位对井盖的日常管理互不通气,一旦井盖失盗,本单位的巡查力度跟不上,普通市民又不知该向谁反映情况,客观上给井盖缺乏及时维护现象的长期存在提供了便利条件,造成了“都市陷阱”。

  地下管线管理政出多门

  规划部门表示,由于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线管理部门,各地下管线产权单位对自己的地下管网档案资料都是自己管理,很少主动报送管线档案资料,城建档案馆对于城市最新的地下管线档案资料并不掌握,新建管线无法迅速准确的出现在图纸上,容易引发施工事故。

  不仅如此,管理缺失造成了各单位对管线事故不能及时应对。根据北京市政府关于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规定,从规划到施工、监理、维护、抢修以致处罚,分别由规划、建设、路政、交通、安全生产、市政、管线所属部门以及城管等八个部门执行,并由市政部门综合协调管理工作。这样做虽然看似分工明确,但根据现行制度,只有清楚了原因,才能责成相关负责单位进行抢修,这样一来不仅耽误了抢修时间,且容易造成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而在抢修现场多个单位工作同时运行,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协调难度大。

  按照规定,检查井的井盖为各管线产权单位所有,按照其权属,分别由井盖管理单位依照规定负责维护、管理。由于“盖出多门”和相关规定的模糊性,井盖被盗或受损后,常因找不到责任单位使井盖得不到及时恢复,造成伤人事故。市政部门表示,他们接到投诉电话后,首先要查明井盖的产权单位,才能另行通知相关单位及时更换。如果产权单位已倒闭,找不着主更换维修,只好由养管处填补窟窿。(李  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