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7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曹俊清访谈
□ 浓茶小罐

  著名表演艺术家曹俊清。

  前言:

  曹老师是一个活得特有滋有味的人。也是一个活得特有奔头的人。

  采访中,曹老师说:我现在还教着徒弟呢,在天通苑那儿,有一个少儿相声班,我可喜欢我那些徒弟了。

  在曹老师眼中,书法、曲艺、过往的经历,和那些孩子,无不是一碗茶。

  茶,虽然香的淡淡的,但那淡淡的香,也会带给人淡淡的温暖和希望……

  

  记者今天《曲艺名家与茶》有幸请到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曹俊清老师。首先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曹俊清老师。老师您好。

  曹俊清:您好。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北京市曲艺团不著名的相声演员,退休刚二年。能接受“名家”或者“曲艺家”这样级别的采访我感到很高兴。为什么?因为自己很惭愧,我不是名家,只是曲艺队伍中一小兵,这种采访对我是一个鼓励和鞭策。

  记者曹老师您过谦了。我们是《名家与茶》的栏目,肯定会问到一些您和茶的一些故事和爱好。您平常有饮茶的习惯吗?

  曹俊清:我觉得,喝茶是一种享受。为什么呢?我觉得人人都爱喝茶,特别是老北京人儿,喝茶,是北京人调剂生活、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过去老北京喝不起茶啊;喝茶叶沫啊;茶叶沫来的快啊;两壶茶就过去了;茶不香啊……过去很多期访谈也都谈到过,咱们今天都不提这个。花茶大家都爱喝,茶水都爱喝。可是很少有人去细琢磨,为什么大家都爱喝茶?我老觉得这个茶,是人心里最高兴的时候,最得劲的时候,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茶,是我们能想到的,最传统的,最舒适的,也是最中国的饮料。为什么说茶可以表达喜悦心情?因为茶,淡淡的茶水有香味。当人喜兴的时候,家里办喜事、有高兴的事,心情舒畅的事总是要想起来茶。你想要是发愁生气刚吵完架,不信你有心情能沏一杯茶,助助“气”——不可能。

  从功能上说,茶为什么受欢迎?茶的功用有很多,开胃、解毒、解渴、舒缓心情等等。最基本的,它能出点汗、排点毒。所以自有茶以来,茶的魅力几千年如一日的吸引着咱老百姓。再者,像我刚才说的,茶能给您的好心情锦上添花。说大一点是跟安定团结有关系,说小一点,茶可以和谐家庭。

  茶和酒还不一样。酒总是联系着愁酒、烦酒、闷酒,曹操的诗里不是说了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茶不是,它伴随着的都是高兴的事——当然要是老俩口儿吵架,喊的口干舌燥想起来喝茶那就得另论了。总而言之,茶,带来了吉祥,带来了喜庆。从我小时的记忆里,家来人了,姥姥来了,姥爷来了,妈妈就沏茶,买一点好茶叶,招待他们--这就是喜庆,意味着团聚。所以从我幼年的记忆烙印着,沏茶了,就有好事了,就是这种感觉。

  记者您的书法造谐很深,尤其是篆书、楷书。茶和书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会不会有一些联系?

  曹俊清:当然有联系。喝茶和练字都是给心情一个休闲。休闲的时候喝茶是调节心理,调节压力,免得憋气瞧着什么都别扭,免得看着什么都不痛快,茶是这样。而书法也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调节心理、增进修养的一种方法。年轻时候我觉得写不写字无所谓。可是越老越觉得书法里的“道”怎么这么深呢!越写越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那草书不是瞎写的,那都是很有规范的草书形制,拿一个弯来说,用笔下去,弯的大一点就改字了。为什么说书法和茶叶也接近呢,因为我觉得茶与书法都有滋味可以品咂的,另外也都是伴随喜悦的。

  记者书法也是伴随着喜悦的?

  曹俊清:书法也是伴随喜悦的。你比如说,写对联、写个书法作品、写个唐诗,这些都是和人的身心、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文化素质密切相关。从我的了解和身边一些朋友的实践来说,画画都比写字简单,写好书法比画画难。比如说,你画一个鸡,画不出鸭子来,尖嘴、圆嘴它分出来了。而你要写一个字,你这个字和书法家那个字,那绝不一样,深透了。且得写、且得练呢。越写越觉得自己还差得很远——这就是进步了。从很艰辛的努力中获得一点点的进步得到的喜悦,再到从坚持书法练习中获得的对人生的豁达,这其中的喜悦真是无穷无尽。    

  再说为什么现在四十以上、五十以上的中老年人练习书画的特别多,因为书法也是调节心理健康,调节呼吸的一种方法,而且同茶一样,书法也是一种心态的修养,一种健身的方式。

  说到这儿,得说说咱们本行的相声。相声,与茶和书法的功用也是异曲同工的。往深了钻,相声就是一杯酽茶。咱们来打比方:如果说京戏是一个大餐,话剧是主食馒头花卷,那茶就是一杯茶。为什么这么说?你看,舞台就像是一个茶碗,演员就像是茶叶,说出的相声就像是这些茶碗茶叶合作成就的一杯浓茶。观众坐在那儿就是找乐,也像是品饮了一杯酽茶,喝下这杯茶去,能解除一天的疲劳和烦恼,哈哈一乐!身上352根神经肌肉全松弛了。这不正像是喝了一杯酽茶下去了吗?

  可是相声演员这个“茶叶”也有区别。今天这个“茶叶”、他是属于青茶、属于花茶、属于大红袍?还是属于茶叶沫?你这个味道如何?万一你这个茶叶里有个苍蝇、有个飞虫,那就是一杯劣茶,演员也属于低级庸俗廉价的笑声获得者。您要真是功力深,造诣深,那您就是“大红袍”!像姜昆、李金斗那相声真好,每句话都那么的讲究那么滋润。听完了以后每个听众都得到了放松,这放松之后还有回味,就像那喝茶之后还有茶韵一样。

  再聊起“茶碗儿”来,我觉得咱们“老二分大碗茶”,真是一个好茶碗!老舍茶馆的舞台与我们几辈曲艺演员的成长密切相关。我觉得从演员来说,就要争取当好茶叶,怀着感恩的心,在小剧场舞台上,沏出来浓酽的香茶,让大家喝起来绝不是那些陈茶、旧茶、甚至带了虫子的茶,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咱们的心愿。

  记者:听说您和侯先生还有一段师徒情缘?

  曹俊清:对。说到这里,我想说说我的相声之路。我是1963年从回民学院毕业,1964年进了工厂,后来是针织总厂分厂的一员。那个年代,“六厂二校”的第一厂就是北京针织总厂。中央广播说唱团,从1974、1975年到针织总厂深入生活,有很多著名演员来。那时我常和郝爱民、李文华等老师们合影。后来厂里说,咱们纺织厂也应该有一对相声演员,所以我和王辅庭就成了一对搭档。当时我们俩都没有太多的经验,希望得到老师的辅导,于是我们团——那时候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质量很高啊——就请到了侯宝林来。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工人阶级请师学艺也有比较便利的条件。那时侯宝林还没有“过关”,还是反动权威挨斗的对象。他的思想压力很大,突然说广播艺术团要到针织总厂辅导两个学员,当时马季很忙,就派了侯宝林来,我们就得益匪浅喽。那一次侯大师教了我五天,教的是《保卫西沙》这个段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个段子前六七句话整教了一天。

  举个例子:“报告大家一个激动人心的大喜事”——这是逗哏。“什么大喜事?”“我们西沙群岛打了一场大胜仗!”“哦,好啊。我能参加这场战斗,我向你表示祝贺。”“你向我祝贺什么啊?”“你不是参加战斗了吗?”“我说我能参加这种战斗——该多好啊!”“哦,没去啊……”就这几句话,教了一天。当时,侯先生一进场,先问我们两个叫什么。接着问,你们俩谁说过相声?我说,我说过,我从小学三年级就敢在班上说《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参加了宣传队。一直在五一、十一、游园会上表演。我朗诵过,演过快板,跳过舞蹈,而且还主持过一台文艺节目。还有表演唱山东琴书,还说过相声。侯先生就是:“哦,那这样吧,你来捧吧,因为《保卫西沙》这个段子的包袱都在捧哏上呢。”

  当时我很紧张啊,我一个普通的针织工人,请这么大的名家来辅导,我很胆怯,侯先生教的很认真,可是他越教的认真我越晕,后来越教越傻。侯先生也看出来了,就说:“你们俩在这使活,我不看,我低着头。”这么着,我才放松了一点。最后侯先生就是这么五天和我们吃、住、行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们这段相声。

  有了这段师徒之缘,后来我多次去探望侯先生,他对我很好,我去看他,他很高兴。还有一次我们上广播了。侯先生提携我,让我捧哏,他逗哏。当时是在广播电台,他们一个小会议室,不是演出。就是汇报。可是当时我太激动了!太高兴了!因为有机会跟心目中的大师一起合作,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和侯先生接触的时候,深深地感觉到一个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也感觉到侯先生的人格魅力。我父亲有一段时间住院,急需牛黄安宫。可是那个年代,1976年,上哪找去啊?我抱着一丝希望给侯先生打了电话。那时候用的还是胡同里的公用电话。电话里说:“侯先生,我爸爸住院了,您那里有没有牛黄安宫啊?”侯先生说:“我给你找一找吧,如果找到了给你打电话。”结果半夜12点,侯先生给我电话说:“药给你找到了,你能来就来吧。”我就骑车半个钟头,风风火火,从前门到侯先生家。到那儿以后。侯先生说:“哦,真快啊,”就从抽屉里拿出两瓶小瓶的药面。从这个事情说明,侯老师对一名普通工人的急难也是很放在心上,也是倾其所有,真心帮助——这是他的艺德。

  后来1982年中国曲协开展了一个中国相声演员创作会议,请侯老师讲课。侯老师讲的几乎都是表演。我用“板砖”录音机全部的录下来了。当时的感觉是:太解渴了!当时的学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山东的、武汉的、山西的、河北的,连广东的都来了。当时的学员里有走动的,抽烟的、喝水再回来的,我硬是纹丝不动。那个讲话实在是太好了!可是后来这盘珍贵的录音资料被我爱人不留神洗去了一半,就剩下20分钟了,我心疼坏了。

  我现在学侯先生说话都是亏了侯先生的这次教学的录音和当年的印象。我们同行都说学的真像。他讲的表演,我现在还记得,还能学出来:“我们相声演员,我一张嘴‘我学马连良’,您是在台上哪位演员学的马连良,您再学。可是马连良的戏有多少种,每个‘拖腔’什么样,你都学了没有?您都听进去没有?如果你都掌握了,都学了,您再说你学的是马连良。如果你这段侯宝林唱的,侯宝林唱的就不太像,你做学歪了,那不就更不像了嘛。相声演员的'柳活儿'要神似。做不到你也得形似。你一张嘴说'我学马连良',可是你做不到,你做到了,人家就不听马连良了。是不是……”——那讲课,实在是太深刻了。

  记者侯大师也是喜欢茶和书法的,您的这些爱好是不是也受到了侯大师的言传身教的一些影响?

  曹俊清:说这个茶才逗呢。有一次我给侯先生沏茶,这个茶拿过来,我想,我得给师父趁热沏上,一着急,一不小心呼啦烫他手了,侯老师紧着说没事没事。我这心里不好意思,紧张!难过的几天都没缓过劲来。再说书法呢,侯先生也写字。侯先生也是没怎么经过正规学习,但是人家成为大师之后还是在桌子上趴着,兢兢业业地在改本子。他也练字、写字,最早白沙撒字就是从侯先生开始兴起的。他的功底很深,沙量的掌握,笔划的细致,那功夫都在手指上呢。书法的功底,应该对侯先生的艺术成就帮助很大。前辈总说,相声演员一上舞台,你功底如何,文化素质如何,平常修养如何,全能带出来。所以我有时候练字、写字,还是增加自己修养。观众也是有欣赏能力的,不是不懂,演员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是此生彼长,他的欣赏味道和欣赏标尺也都不一样了。

  记者我注意到您在纺织厂工作15年之久,这段时间对您的艺术人生有什么影响,您能沉下来写“百寿篆”这样很多专业人士写不了的书法,跟这段时间的磨练是不是有一些关系?

  曹俊清:当然,我现在的积累,我对艺术的体验,主要是来自那段基层生活的经验。其实我只是一个针织工人,自己酷爱相声,就这么自然的走上了艺术道路。小时候就爱听相声,而且就爱听侯宝林的,但是因为心理不够自信,虽然与侯先生有一些缘份,也不敢向侯先生提出拜师的请求。后来的演出中,接触到了马季老师,马季老师也喜欢我,但是也没敢拜!后来遇到叶立中老师,我想这次再不能错过了,就一封封给老师写信,终于感动了老师,这才收了我。

  我是工人,单纯极了。拜师就凭着对曲艺,对相声的爱好与热情,我与老师的通信,从重庆到北京有100多封,我全珍存起来了。师父去世以后,师母把那些相声资料、相声笔记、老师的本子、珍藏的相声书一批一批的全给我寄来了,现在一箱子都放下了,所以我特别感激师父和师母。工人的经历,给了我踏实下来的力量,也给了我单纯、简单的力量。

  记者:听说您在圈内是出名的心态比较开放的,对生活也比较热爱的?

  曹俊清:曾经有一个导演,电影导演对我说,曹老师我觉得您这个人心态特别好。我真是太热爱生活了,想钻想干的太多了!我画石头子、画扇面、画地砖、瓷砖、做风筝……现在家里还挂着几个我做的风筝呢,后来到老年了,懒得削竹子了,又开始练习书法。但是热爱生活是我的一个优点,也不能不说是我的一个缺点,对爱好投入的多了,对相声的投入就不算是百分之百了,因为爱好荒废了一些专注力,没有把主要的心力用在本行,这也是比较遗憾的。

  说起来我很感谢《曲艺》杂志,也很感谢“大碗茶”。我的一生走到如今算是有过一些辉煌却渐渐默默无闻的,曲艺界有许多像我一样有过黄金年代的演员,或者没有机会发现,或者没有时空来体现的从业者。我们默默的修身养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曲艺》和老舍茶馆给了我们一个平台,一些注视,让我们心里有一些暖意,这一路走来,不是自己一个人。

  记者:您曾经得到过非常著名的曲艺先辈们的教育,而且现在您也在从事教育工作,您想对曲艺教育说点什么?

  曹俊清:曲艺教育工作我觉得第一点还是要从文化素质提高入手。另外就是如何做人,任何一个长辈教徒弟,教自己的弟子,首先都是让他学会如何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相声演员是杂货铺”,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这是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是一桶水”。相声演员的肚子要像杂货铺似的,要装满各种知识。另外,演员一定要在演出中去真正的感受,感受到挫折、失败、艰辛,再把这些生活中得来的经验与教训如实的告诉自己的弟子,让他们有一个艰苦磨炼的准备,曲艺事业也好,任何事业都一样,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你不能代替你的弟子,尽管你爱他们,希望他们好,但也要顺其自然,告诉他们路难走,让他们自己去走,自己去体验。

  记者:您是1947年生的,比我们的共和国还大着2岁,最后请您用一句话寄语我们建国60周年好吗?

  曹俊清:祝祖国永远安定和谐不断发展,克服经济危机,取得辉煌成就,屹立于世界之巅,祝祖国不断繁荣发展!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