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世事变迁 温暖永恒

□本报实习记者 李 威

  走过60年的风雨之程,供销合作社的许多往事都逐渐在历史的晕染中被人们淡忘。然而在“老供销”杨仁岳的脑海里,那人、那事、那社,经过岁月之刀的蚀刻后,反而更加栩栩如生。

  在2009年夏季的一天,杨仁岳用最朴实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贵阳市供销合作社波澜起伏的经营画卷……  

  

  “那是一片温暖的记忆”

   计划经济时期是供销合作社最辉煌的年代,这个辉煌的年代给很多供销人深沉的记忆涂上了温暖的底色。

  计划经济时代,全国生活资料流通主要有三大系统:粮食、商业、供销合作社。“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吃的公家饭,工作稳定而且地位甚高。”杨仁岳几经周折,终于挤进了供销合作社系统。

  当时,杨仁岳被分配到贵阳市供销合作社下属的果品公司门市部做销售。现在来看竭尽全力谋得的不过是个“营业员”,在当时却风光无限,用杨仁岳自己的话说就是“地位甚高”,因为当时农村日常生活用品销售主要来自供销合作社,还得凭票供应,自然营业员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你很难想象当时物资匮乏的程度,也很难想象门市部生意的火爆景象。”杨仁岳颇有些激动地表示。当时,每到逢年过节,店外买东西的顾客必定排成长龙,货物经常被抢购一空。像葵花籽这样的紧俏货,都是以“钱”为计量单位向外出售。即使如此,顾客还必须得有市供销合作社或者果品公司的批条才能买到如一小包葵瓜子这样的物品。

  不难想象,当时的营业员是如何地受到大家“笑脸相迎”的待遇,但也要面对超强度的工作。当时杨仁岳所在的门市部大概有六七个营业员,主要是女同志,逢年过节仅仅是卖东西,就忙得站不住脚。有时还免不了“皮肉”之苦,门市部大量销售带鱼,由于顾客很多,营业员往往顺手拿了就上秤,而带鱼的嘴很尖,一天下来,手都能被戳烂了好几处。此外还有搬运货物的“体力活”需要应付。

  那时每月固定的工资是29.5元钱,“除了受人尊敬和买东西方便些,营业员其实没有别的好处。但我觉得那时过得很快乐,那是让很多供销合作社人感到温暖的记忆。”杨仁岳这样形容那段岁月。

  绝境复生的“三重唱”

  世界的更迭如此之快,致使许多人都措手不及。当人们还沉浸在令人温暖的回忆当中时,供销合作社却不得不走进了属于它的至冷寒冬……

  “一夜之间世界变了样,以后的路该向哪里走?怎么走?”杨仁岳介绍说,“在我的印象里,大部分人似乎都无动于衷,按时按点上下班,这样的无动于衷其实更像一种绝境下的无助。”

  穿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痛苦的迷惘期,这些不甘寂寞的供销合作社人,终于开始了重生之路:以产业立社,塑造三大产业板块。

  1999年,杨仁岳被提拔为贵阳市供销合作社的主任,当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下发,要求对供销合作社历史形成的亏损挂账进行全面清查,清查的结果让杨仁岳大吃一惊,截至1999年,市供销合作社因政策性及经营性原因形成历史挂账包袱1.3亿元,贵阳市供销合作社8个直属企业汇总亏损也在1000多万元。

  1999年,杨仁岳开始带领贵阳市供销合作社全力打造农资营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综合市场网络“三大产业板块”,由此开启了绝境复生的三重唱。

  为应对困局,杨仁岳和市社各副主任签“军令状”,分派各个副主任带领相关人员到各个直属企业驻点开展工作,如果该企业当年盈利,可给予入驻人员相应奖励,反之则有相应的惩处措施。2002年贵阳市社全系统扭亏为盈,结束了长达12年的亏损。

  经过多年的努力,贵阳市供销合作社终于能平稳运行了,杨仁岳感到很欣慰,“这些年我们终于实现了温饱自足,也再次向人们证明了供销合作社存在的价值,重拾供销人失去多年的尊严。”一直到今天,贵阳市供销合作社都在稳步盈利。

  杨仁岳说,故事历历在目,一种复杂的感情却总是讲也讲不清,那些混杂着时代的印记、在青春的记忆里翻滚的故事总给像她这样的一群供销合作社人以莫可名状的回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