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7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里做茶的东东西西

□ 徐水法

  去山村踏青采风的人大多是久居都市的,对山里的许多事物都非常好奇和新鲜。随便走进一户农家就能发现几件在城里没看到过的器物。这不,一位文友指着墙上挂着的一件黝黑沾满灰尘的物件问我呢。其实这隐约看得出非竹即木若帘子一样的东西就是茶帘。茶帘是用竹子做的,形状如帘子一样稍稍卷起如槽。外观看,是取一截一人高的竹子,从中破开,把两头削去一块,使其成“申”字型。中间用粗篾条为筋,再用篾丝编织而成,不事漆刷,淡黄色的竹青丝,扑鼻有一股竹子的清香。

  每年谷雨前后,正是采茶好时节,山村里的茶农们白天上山采茶,晚上就自己制茶。先在锅里杀青,灶旁早有两根拼拢的长凳子上放好茶帘。茶帘的两头是平的一小片,人就分坐在这两个头上,主要是为了帮助茶帘固定,中间圆弧型卷曲,是为了茶叶不至于洒落地上。经过杀青的茶叶倒入茶帘里,加工人伸开手掌,把热腾腾的茶叶用力在茶帘里来回揉搓,竹帘底竹篾丝之间有细槽,茶叶的叶片就在搓揉过程中成条成束,或直或曲。不过,揉搓时的力道要恰到好处。用力小了,茶叶无法成型,用力大了,茶汁横流,碎了茶叶不算,还失去了茶味。

  小时候,我们刚开始学制茶,总是胡乱揉一气,不是没揉出形状来,就是汁水直淌,叶片支离破碎。渐渐在父母长辈的言教身传下,我们摸索出一些门道,和父母一样揉出成条成束的茶叶了,这种做法做成的茶就是毛峰。

  杀青揉制成形,还不是成品茶,还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烘干。茶叶少,我们就直接放进锅,小火烧着,继续翻炒直到水分没有就做好了。茶叶多,还要在锅里继续杀青,这就需要用烘笼烘干茶叶了。

  茶烘笼也是用竹子编的,外表看上去像圆柱体,中间用竹笼屉隔开,分上下两部分,高约八九十厘米。圆筒用宽约1厘米左右的竹篾片编织,上下断口用手指粗细的篾条箍紧,中间里外各用一根粗篾条固定,尤其里边这根粗篾条起到托举笼屉的作用,中间笼屉凸起,用篾丝编成。笼屉上面放揉好的茶叶,下面放一盆火。适时翻动,待茶叶烘干就可以收归箧中了。

  茶帘只是揉茶叶的专用,自然冠名以茶帘。茶烘笼的用处很多,除了烘茶叶外,可以烘焙糕、番薯片等许多东西。过去生活大多清贫,冬季遇上雨雪天,本来不多的衣服洗了后没法晒干,就可以放到烘笼里烘干。一物多用 ,就无法用一个专用名称了,一般很少叫茶烘笼,村人大多唤为烘笼。

  近年来对茶叶的制作要求提高了许多,龙井等都有专用炒茶机、烘干机,还有可以分出茶叶等级的过筛机都在乡间登堂入室。茶帘就只好悬之壁上了,茶烘笼也是同样的命运。那些土制的糕点做法繁琐,口感粗粝,不太有人做了,衣服多得穿不完,烘这个字在乡村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低,烘笼更是很难觅其踪迹了。除喜欢恋旧的老人,会把一些不太用、甚至根本不用的农具什物收藏在杂物间。寻常农家,很难看得见这些近乎古董的器物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