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6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进京
“盛甲子”献礼国庆六十周年
□ 本报实习记者 孔令欣 文/图

  李昌鸿(左一)向专家们介绍展品的设计特点。
  高级工艺师李霓(左一)现场制作紫砂壶。

  6月13日-22日,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政府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本次展览囊括宜兴市10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14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7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在内的100余名业内精英的216件陶艺精品。这些作品涵盖了紫砂、青瓷、均窑、精陶、美彩陶这“五朵金花”的多种风格和流派,其中紫砂作品占80%以上,集中反映了宜兴陶瓷风貌与发展趋势,以独特的艺术形态展现宜兴高超的陶瓷制作技艺与悠久的陶瓷文化。

  徐汉堂、徐秀堂、吕尧臣、谭泉海、汪寅仙、李昌鸿、鲍志强、周桂珍、顾绍培、何道洪1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一齐现身展览现场,使前来观展的陶艺爱好者们一睹大师风采,并与大师零距离接触。

  6月17日,恰逢李昌鸿携家人亲临现场为观展者讲解宜兴陶艺文化,其女李霓现场制作紫砂壶,让观展者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有了基本了解。

  此次李昌鸿与其他9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每人均提供3件精品共同在中国美术馆展示,这在宜兴陶瓷展览活动中尚属首次。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表示:“本次展览的作品既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又很注重融入现代文化元素。文明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宜兴陶艺这一点做得很好。”

  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在京举办,这是百万陶都人民向国庆60周年的一次献礼,也是宜兴陶瓷文化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李昌鸿为庆祝国庆60周年,特意取“六十甲子一循环”之意创作“盛甲子”紫砂作品。据了解,这套“盛甲子”采用经典壶型,以6种不同的泥料制成,目前身筒已制作完毕,李昌鸿大师将继续为壶身刻字。

  “盛甲子”之名寓意深刻。“甲子”为干支之一,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60个组合,称六十甲子,也是一个60年的循环。今年时值祖国60华诞,作为向国庆60周年的献礼,“盛甲子”意指和谐社会,盛世中华,特纪念建国周年。同时,“盛”字由“成”与“皿”合二为一,“盛甲子”自然取了盛世藏宝之意。紫砂工艺富有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集陶文化、茶文化、书法、篆刻于一体,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盛甲子”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之手,更兼顾了紫砂壶艺术的深刻内涵,这一“盛世藏宝”将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李昌鸿表示,于国,“盛甲子”象征华夏盛世;于人,“盛甲子”又暗含“六十花甲,感恩思源”之意,中国人自古倡导饮水思源,一套“盛甲子”蕴涵着深厚的孝道文化。


   相关链接

  “顾脉李门”三代人传承紫砂陶艺

  在展览会现场,李昌鸿先生的女儿李霓现场制作紫砂壶,其外孙韦伟在一旁观看,李先生与妻子则坐在旁边为观者讲解。一家三代人传承紫砂陶艺,在紫砂界形成“顾脉李门”的文人派风格,使紫砂制作技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江苏宜兴地处太湖之滨,优越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让“陶都”美称名闻遐迩。这里的紫砂,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陶艺家,诞生了无数件令人惊叹的传世佳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就是陶艺家其中之一。

  自1955年他师从中国紫砂文人派作品代表人物顾景舟,他潜心研究制作技艺,传承顾景舟的文人派风格,讲究装饰简练、形式端庄、造型敦厚,使作品蕴含了极为内敛的文化底蕴,成为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脉传人。不仅如此,李昌鸿先生还把陶艺、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等集于一体,赋予了每件作品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李氏风格。

  李昌鸿的妻子沈蘧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夫妻二人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里深受启发,以竹简为题材,携手创作“竹简茶具”。这套茶具构思巧妙古雅,造型设计朴实大度,壶身刻《孙膑兵法》“擒庞涓”片段,陶刻装饰融竹简融合一体,相得益彰。在1984年的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该作品受到高度赞赏,一举荣获博览会金质奖。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宜兴紫砂荣获的国际最高荣誉。夫妻二人同为颇有造诣的陶艺大师,这在国内并不多见。他们对紫砂事业的贡献,不单纯是个人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还表现在为使这门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薪火相传,在培养后继人才方面倾心付出的努力。

  李昌鸿与沈蘧华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开班带徒授艺学生,他们教授、指导过的青年人,不少都成了今天紫砂界的骨干人物。他们的子女自幼耳濡目染,接受紫砂艺术的熏陶和父母艺品艺德的培养,如今已成为一代年轻有为的陶艺家。此次展览会上为大家表演制陶技艺的李霓是李昌鸿的二女儿,她娴熟的制作技艺令观者一睹紫砂陶艺的魅力。李霓在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深造,拜徐汉堂工艺美术大师学艺,经过多年研习,她的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展评时深受收藏者、客户好评。端坐在李霓旁边观看的是儿子韦伟,经李昌鸿先生介绍,他的外孙韦伟也深爱紫砂陶艺,一家三代人传承紫砂艺术,弘扬紫砂文化,形成独特的“顾脉李门”文人派风格。

  李昌鸿先生被称为“学术型”紫砂艺人,在紫砂理论研究方面建树颇多。他与顾景舟大师、徐秀堂合著《宜兴紫砂珍赏》一书,其中大量的草图和论述都出于他的手笔。中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编纂的一部《中国传统工艺集》,其中《陶瓷卷——紫砂篇》由他承担。他与其他权威人士合作起草的《紫砂陶标准》、《紫砂高温乳白》论文分别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他与沈蘧华合著《紫田耕陶》,记载了自己和夫人从艺的主要创作精品及理论研究。李昌鸿先后发表30余篇有关紫砂艺术研究的学术论文,均有独到见解,对推动宜兴紫砂文化的研究和紫砂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身处“陶都”宜兴,李昌鸿不仅陶醉于陶艺创作,精心于陶艺理论研究,还兴办紫砂事业,开办了宜兴昌华陶艺有限公司,建立他们自己的工作室和研究室。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中国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个体经济作为国有集体经济的补充,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格局,鼓励着李昌鸿、沈蘧华夫妇俩开始创业。李昌鸿表示,创立这个公司的目的一个是培养人才,第二就是能更好的进行创作设计。几年来,李昌鸿多管齐下,不仅使制陶技艺代代相传,李昌鸿自己也创出了不少新作品,且年年参展、年年获奖,这对李昌鸿有非常大的激励。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