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6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徽州茶俗

□ 吴成文

寇丹先生题词。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都呈现着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其中有的茶礼茶俗如过眼云烟,只有在史料典籍中才可看到,有的则历经千百年而盛行不衰,并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茶为礼”,一般特指以茶叶作为聘礼,是茶与婚姻习俗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风俗起源于唐宋,盛行、发展于明清。宋代著作《品茶录》中说:“种茶树下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故有取。”明清时这种习俗更为流行,郎瑛《七修类稿》中也有:“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意。”古人以栽种茶必须下籽,隐喻结婚就要生子,并以茶树不可移植的特点作为婚姻笃定、爱情专一的象征,自然有它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义。

  四道茶

  徽州自古产好茶,并有自己独特的茶礼茶俗。民间婚俗“四道茶”,是黄山人最为普及和注重的茶事,也是自宋元以来延续至今的茶文化中之精品。它折射了黄山淳朴敦厚的民风,展示出黄山人对礼仪和孝道的从一而终,更将亲情、乡情、友情和爱情深蕴其中。当婚礼进行至“二拜公婆”后,新娘从欢喜娘(选自村中吉利、和顺、漂亮的中年妇女)手中接过金边茶盅,轻轻摆在拜桌上,再从桌上掀起一块盖着“五香茶”(茶叶、红糖、菊花、桂花、橘皮)的红布,用匙各取适量放进茶盅内。待茶冲泡好,新娘取来放进红漆托盘里,徐步走向公婆,将茶举至齐眉,深深鞠躬,请公婆喝茶。这是第一道茶中的孝顺茶。公婆喝上一小口,连忙说:“好茶!好茶!”随后,公婆再从欢喜男手中递来的甘草、黄连中各取少许放入另一茶盅,轻摇几下,递给儿媳妇:“万事开头难,持家靠勤俭。”新娘喝上一口,先尝尽苦涩,后才有甜甜的余味。这正是要告知新人“吃尽苦中苦,方有甜中甜”。

  第二道茶是在拜堂之后、认亲之前进行,是黄山婚礼中最热闹的阶段。在公婆送完大红包之后,第二道茶随即展开,由利事人(选自村中同宗内上有公婆、下有儿女、夫妻恩爱、邻里和睦的夫妇)将泡好的茶递给新娘。这茶中有糖、核桃仁、桂圆肉等,叫甜茶。

  第三道茶,进行在新郎、新娘被送入洞房之后,称“盼喜茶”。伴娘从食筐里取出金漆喜盘放在桌上,内有泡好茶的头茶盅两只,并“四喜果品”:枣子(早生贵子)、栗子(早早得利)、蜜糖二杯(甜甜蜜蜜)、鸡蛋两个(圆圆满满),以供新人慢慢享用。“盼喜茶”与“交杯酒”是洞房花烛夜的黄金搭档。但茶不能喝完,果品也不能吃完,此举象征“喜气不断”、“好日子还在后头”。

  第四道茶是敬早茶,即向家中长辈请安。这是四道茶的最后一道,也是新郎新娘以“夫妇”身份做的第一件事,亦称“亲亲茶”。吃罢亲亲茶,一家人便坐下来一起吃早餐。整个过程洋溢着晚辈对长辈的敬爱之情,也呈现出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与呵护。

  “四道茶”是黄山茶文化的典型代表。黄山人捧的是一杯茶,敬的是一颗心,行的是敬上爱下的礼仪,可见茶与徽州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更为徽州文化增添了重要笔墨。

  喝茶讲壶(和)

  黄山人家的堂屋,很多都摆了茶壶,这要从“喝茶讲壶(和)”的典故讲起。黄山自古以来流传着“喝茶讲壶(和)”的风俗,也叫“喝讲茶”,就是“喝茶讲理,解决纠纷”。这一流传至今的风俗成为黄山百姓处理民事纠纷的好办法,有关它的历史故事要追溯到元末明初。

  据《徽州志》记载,元末时期,朱元璋起兵反元,进军徽州。当经过黄山麓下时,他遇到两个人闹纠纷,几欲械斗,不可开交。此二人一人姓程,另一人姓鲍,他们一齐来到朱元璋军营,要求判断曲直。朱元璋当即吩咐刘伯温说:“你去看看,谁错了,便打几十大板,带枷示众得了。”刘伯温说:“主公,且慢。我们正值用兵之际,兵贵神速,本无暇顾及此案。然而,我们取信于民,对这一纠纷就不能不过问,既问了就不能草率……”朱元璋听罢,立刻将程、鲍两人请进军营,并欲沏茶会客。可军营里没有茶具,朱元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程、鲍两人紧忙拿来壶杯,将其捧给朱元璋。朱元璋拿起这些形状各异的茶壶仔细端详,不禁感叹道:“啊,这个方壶是佛山造的,这个扁壶是宜兴制的,至于这个圆壶嘛,恐怕是景德镇产的!哈哈,真是‘天下名壶在黄山’!”程、鲍二人积极响应,与朱元璋讨论起黄山茶壶,一时竟忘了他们二人的矛盾,先前的紧张气氛不知不觉缓和下来。

  借此良机,朱元璋连忙劝道:“你们黄山乃名山之地,产名茶,用名壶,而你们发生这样的争执,实与名山名茶名壶难以相称。”程、鲍两人顿时领悟,冰释前嫌,各自向对方承认错误,主动讲和。朱元璋很欣慰:“那好,讲清了,大家握手言好!”一旁的刘伯温说道:“乡亲们,我们主公明智,这个‘喝茶讲壶(和)’真好,使大家从此化敌为友。”由于刘伯温是浙江人,把“壶”念成“和”,故而有了“喝茶讲壶(和)”之说。程、鲍二人终于由红脸攥拳进营,转为喜悦握手言和出营,双方口服心服。

  第二天,朱元璋带军队上路,程、鲍两人候在路边,一手提着装有鸡蛋、食品的篮子,一手端着茶壶,欢送军队。朱元璋十分高兴,笑对刘伯温说:“军师,你果然有办法,这个‘喝茶讲壶’,引来了‘箪食壶浆’,好啊,真好!”

  从此,“喝茶讲壶(和)”便成为佳话流传了下来。

  以壶还壶

  在黄山,最珍贵的的礼物莫过于茶壶。这壶无论产地有无名气,只要产自外地,越远越珍贵。因为瓷器是易碎物品,千里迢迢携来,需小心翼翼认真对待才是。所以,茶壶无论贵贱,终归来之不易。

  以茶壶作礼物在黄山一带的男女老幼中皆适宜,并逐渐形成“以壶还壶”的交往习俗。尤其更是黄山的小孩子们,他们大多都有一套造型独特的壶具作为玩具。这些壶具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半个鸽子蛋那么大,工艺精美。最大的也不过一个鸡蛋的大小。

  这一习俗的形成,据说始于清代。据《黄山》记载,那时金陵(南京)城里冠绝一时、色艺俱佳的名妓董小宛,曾两上黄山。在她第一次上山时,董小宛和“皮篷”(黄山著名风景点,用枝皮盖的寺院,叫“皮篷”)住持僧雪庄一起品茗赏景,切磋画艺。雪庄是位道行高深的僧人,也是有名的画家,他的《黄山百卉图》曾传到皇宫,受到康熙皇帝的称赞。须眉皆白的雪庄对董小宛非常尊重,以贵宾之礼款待。当时,一些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向雪庄讨画,都吃了他的闭门羹。而董小宛离开黄山时,雪庄特意送她一幅《雪天品茗》画和一只茶壶。董小宛平日里经常收到金钗玉环,她都不把那些礼物放在心上,却惟独这幅画、这个壶颇感兴趣。她很高兴,也很珍爱,正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啊!

  说来也巧,董小宛回南京后的某一天,一个景德镇瓷商来访。董小宛冷冷地说:“你买开老鸨的门,但却买不动我的心。”这个瓷商并不蛮横,也不仗财欺人。他经过打听,了解到董小宛珍爱茶壶,就别出心裁设计了一套“鸡蛋壶具”,将其烧制好,送给董小宛。董小宛感受到了他的心意,欣然接受了,礼遇了这个瓷商。二进黄山时,便把这套壶送给雪庄。传扬开去逐渐形成了“以壶还壶”的习俗。

  小孩子们手中的壶玩具也与雪庄和尚有关。相传黄山一个茶农给雪庄担水,十年如一日。这年茶农夫妇俩得了孩子,雪庄特意将这套“鸡蛋壶具”送给茶农的孩子以表谢意,一时传为佳话,“以壶礼(物)”便传到民间。

  至今黄山一带还流传着一首歌谣:“黄山茶乡民风淳,珍贵礼物是瓷壶。人生相交薄财利,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山人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到三时四节、衣食住行,无不有茶的痕迹。“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待客,是黄山地区最普遍的礼节。至于喜事用茶,生儿送子用茶,吃满月茶,相亲时的三茶六礼,还有成亲用的斗床礼、进门茶、拜堂茶、新娘茶,甚至老人辞世的寿茶,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茶。节令用茶更是约定俗成。新年开年吃利市茶,新春插秧吃开秧茶,立夏吃茶解暑,中秋对月品茶,冬日火桶煨茶。此外,民间还有权善议事备茶,路口要津设茶亭,演戏集会摆茶摊,调解矛盾吃壶(和)茶。徽州还有以茶做药的习俗,如绿茶祛火,松萝解酒,红茶养胃,安茶去瘴,以及用茶洗脚、洗疮、洗伤口等,均是黄山茶俗中百用不厌的妙招。

  黄山原为古徽州,由于奉行朱熹《家礼》,故礼仪甚严。而作为接人待客的茶礼,徽州人则是更加讲究。俗话说“看人上茶分三等”,其意就在此。贵客上门,讲究吃“三茶”,即“枣栗茶”、“鸡蛋茶”和“毛峰清茶”。

  徽州人饮茶,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吃“三茶”;婚礼喜庆,要吃“三茶”;正月里百年也要吃三茶。敬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红彤彤、甜丝丝的枣栗茶汤,主人说道:“请,请用枣栗茶!开年大吉,早早得利!”客人躬身接过茶,朗声回答:“早利,早利,对和早利(对和即彼此)。”一碗碗枣栗茶,一句句祝福话语,散发出先民的才智、语言的精美。借茶碗中的枣栗,虔诚的祝福客人、家人以及自己早早得利。当然这也与徽州商人“亦儒亦商”的品格休戚相关。

  细品徽茶,水甘茶香,在氤氲香气中,徽州百姓默默恪守着源远流长的徽州茶俗。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