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难以最大化的原因分析


  从整体上看,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较快,发育却非常缓慢,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低层次。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难以最大化的原因很多。

  一是各自为政的体制,难以形成合力。我国“三农”管理体制基本沿袭了计划经济的条块分割,农村经济发展被划分为农业、畜牧、水产、农机、水利等10多个系统,对“三农”的管理指导个个有责,人人管得着,但部门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地方农办和供销合作社虽都有指导职责,但体制决定了双方各行其事。

  二是缺乏信贷支持和风险保障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弱势群体的组织,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其法人主体地位,但因其自身的弱小,没有资金积累,也无资产可抵,得不到信贷的有效支持。据统计,中国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民贷款的覆盖率只有20%,贷的也只是一些小额贷款(通常在3000-5000元间),只能满足农民简单再生产的信贷需求;涉农部门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在我国农业是个弱质产业,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使其面临着许多风险,专业合作社把生产与经营集中,风险也就相对集中,加之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又薄弱,农业保险至今没有有效突破。

  三是缺乏发展特色农业的产业规划。一些干部对发展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地位看法不一,有的部门或乡镇在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社时,没有正确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干预过度,更不要说整体的发展思路。以至没有象样的农业产业规划,或者是严重缺乏“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强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也是严重缺位浮在面上,更不要说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引导,基本上任其自生自灭,停留在做表面文章。

  四是优惠政策往往“肠梗阻”。为鼓励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扶持政策,但落实起来往往犯“肠梗阻”。从调查情况看,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协调机制、地区部门利益干扰、土地流转缺乏灵活等,直接影响着政策效能的发挥。如专业合作社在注册登记、执照变更时烦,多的要跑十几趟,少的四、五趟,实属不易。“绿色通道”不畅通,本地区“绿色通道”能通,跨地区时难以畅通无阻。(易 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