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坦洋工夫“茶银票”的讲述

□ 李 立 文/图

  闽红坦洋工夫创于咸丰元年(1851年),受坦洋工夫红茶日盛一日的影响,福鼎白琳、政和也开始生产红茶。据载,白琳工夫创于光绪元年(1875年),政和工夫创于光绪十年(1884年)。

  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在清中期,福安坦洋茶市初兴,清咸丰年间,坦洋茶叶贸易频繁,坦洋工夫红茶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乌”茶换“白”银被传为佳话,从此,坦洋工夫蜚声海外。对外贸易使福安茶商积累了大量资金的同时也受到世界市场贸易方式的影响,开明茶商先后发行小额“茶银票”,弥补当时小额银币流通量不足的缺憾。将“茶银票”用于支付采茶、捡茶、制茶的人工费用,充分利用茶农、茶工等各阶层闲置的资金,帮扶茶行经营。这些银票不仅可以在同号茶行、钱庄兑换银元,而且在坦洋工夫红茶产地的市面上也可流通。

  福安全县共有登记茶商号67家,福安、坦洋、穆阳、上白石、下白石等地为当时坦洋工夫红茶重要的产区及运输销售码头、集散地。正因为当时需要大量的小额钱币结算,才会产生如此多的“茶银票”。

  当时福安社口坦洋村沿街茶行36家,现存世有社口“义衡兴”发行贰角“茶银票”,民国廿五年印,左边图案或为当时福州旧城门景象,由福州上杭街瑞昌石印刷。坦洋“同泰春”茶行发行壹角“茶银票”,发行于民国廿四年,“茶银票”左方为当时英国议会大厦,背面为英文茶行名称。

  坦洋“泰兴”茶行发行壹角拣工暂用票,为现存最可体现茶行专为支付拣工发行的“茶银票”,票面正中间有一中式建筑,风格与闽东古民居相像。依山而建,可能是当时坦洋“振泰兴”茶行全景。票面右边框中间留白,竖印“拣工”二字。

  穆阳是福安的西部山区,由于水路交通方便,店铺、商号林立、茶行盛行,也发行许多的银票如:“洪泰方、坤裕”等。穆阳“春协”茶行发行有茶庄票,面额伍角,民国廿三年印。上码头地处福安的北部山区,山区茶叶均由正记茶行收购运往坦洋加工。上白石正记茶行发行“茶银票”——“上马头”与合正纪“凭票支取伍角正”茶钱庄票,该票上下左右四角各嵌入一字合为“福安伍角”,背面刊“福安正记”四字,中间为圆形镜屏内绘景象,可能是坦洋真武廊桥面貌,边框下面还印有“福州文华石印局代印”字样。下白石为当时白马港出海码头,是所有福安坦洋工夫红茶水路对外运输的必经之地。下白石馨记茶行发行“太升昌”馨记号钱庄票,面额壹元。

  福安“茶银票”同“钱庄票”最大区别为“茶银票”正反面均无当时民国政府发行的同值角币或银币排列图案,而且面值较低。而钱庄票一定有等额的角币或银币图案,分布在正面或反面,“钱庄票”票面从壹角到数元不等。穆阳“洪泰方”钱庄发行叁角面额钱庄票,票据背面中间有3枚当时壹角的铜版角币重叠排列与钱庄票面额相等,钱票在使用过后截角作废,与现代票据管理一样。当时,钱庄为“茶银票”的流通带来了通兑的便利,也为坦洋工夫红茶贸易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