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安明霞)由本报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共同发起编写的《中国茶馆30年发展白皮书》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当代茶馆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老到新、由弱到强的发展态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开,茶农有了属于自己的茶园。1984年,中国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后,茶叶内销市场全面放开,为中国茶馆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2000年以来,茶馆数量的逐渐增多,茶馆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茶馆在竞争中倒闭,中国茶馆业进入了优化整合的阶段。
茶馆是中国茶产业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茶文化宣传和茶叶消费的重要窗口。同时,茶馆业还带动了茶餐、茶点、民族曲艺、茶旅游等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馆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显。 因此《中国茶馆30年发展白皮书》的发布,旨在客观地反映中国茶馆的发展状况,内容涉及茶馆投资结构、茶文化推广、茶馆设计、从业人员状况、经营模式等方面,全面准确地介绍中国茶馆行业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馆30年发展白皮书》拟于8月初在“2007—2008年度全国百佳茶馆颁奖典礼”上向社会公布,这是中国茶叶行业首次发布的白皮书。《中国茶馆30年发展白皮书》以“客观总结、宏观指导”的原则,力争全面、真实地反映中国茶馆业30年的发展状况,以促进茶馆业规范发展、方便外来资本投资茶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