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4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农资人的第二次起跑
——访河北衡水佳禾农资公司总经理王强
□ 本报记者 张 涛

  成绩只属于过去,摆在王强面前的是如何再造辉煌。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新起点。

  2008年2月15日是正月初7,这个日子对于王强来说永生难忘,从今天开始,他将要开始人生的第二次起跑。告别过去,王强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又多了些白发。

  50万的注册资金,两间租来的办公室,6个弟兄,4张上下铺,每人每天15块钱的伙食费,王强将佳禾农资的牌照端正地挂在墙上。“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条件很艰苦,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直到去年下半年才有个像样的宿舍,即使都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弟兄们还是咬着牙硬挺过来了,没有一句怨言。”回忆公司成立之初的那段岁月,王强的语调很低沉,从言谈话语中透露出对当时员工的一丝愧疚和感叹。公司的员工可以暂时没有宿舍,但农资公司没有仓库就不能正常运营。公司成立之时正值用肥旺季,王强在公司旁边临时找个仓库应急。经过几番周折,仓库的问题终于在4月4日得到解决,王强先后租到两处仓库,大约能存放3000吨肥。2008年下半年他又在郊区租地盖起了库房,仓库的难题才得以完全解决。

  公司的业务在办公条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快速发展。回首艰辛烙印且不平静的2008年,一个刚刚生根发芽的农资公司全年经营化肥9.6万吨,实现营业额2.5亿元。这些数字不得不让人惊叹。

  刚刚成立只有一年的年轻企业,年销售量达到近10万吨,这在农资界是非常少见的。王强谈起了自己的经营战略:工业用肥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数量上也比农业用肥量大,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并且销售农用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建立营销网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轻易完成。无疑,开展工业肥的销售对于佳禾农资来说再合适不过。古人云:一鼓作气。新公司的成长需要强大的士气支撑,先在销量上创造佳绩,虽然薄利多销,但能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高空造势”,之后再在农业用肥上下大力建网络、找客户,慢慢将这块的业务做强做大。归根结底,农民才是化肥的真正买家,网络销售才够稳定。

  于是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王强将重心放在农用肥的网络建设上,他聘请衡水市农业局土肥站的站长作为顾问,下基层、跑市场,联系客户。同时严把质量关,引进新产品、新品种,丰富产品格局。在大品牌的带动下,实现高附加值带来利润的差异化经营,让经销商看到货真价实的产品和丰厚的利润。这一切都在辛酸的汗水中水到渠成。

  王强算了一笔账:衡水11个县、市、区,拥有1000多万亩的耕地面积,一亩地按0.1吨的用肥量算,衡水地区每年需要施肥近100万吨,佳禾农资在2008年的销量刚好占到10%。

  王强坦言:公司现在还属于创业阶段,要想长足、稳定的发展还需要巩固农用肥的网络建设,虽然之前工业用肥销量很大,但为了维护客户和保证厂家的销售任务,利润都很微薄。回首2008年,王强用“不平静”来形容当时的肥市。公司初建就遇到下半年的肥市寒流,身背厂家赋予的重担,他的压力可想而知,真可谓举步维艰。

  “去年下半年是我最痛苦的时候,当时国内两家大型生产企业对我给予厚望,纷纷提供新品牌让我打市场,面临资金紧张、网络还未健全的局面,我倍感压力。”王强回忆起去年秋季那场肥市风波。当时正是价格大战时期,市场上的产品都纷纷降价,厂家的领导对王强特别叮嘱:可以降价销售。但出于一种责任感他没有这么做。他带领公司的兄弟没日没夜地奔波,跑基层、下市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了3万吨的销量。

  “我要感谢对我大力支持的厂家,他们的信任与帮助让我干劲十足,因为他们的信任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同时还要感谢我身边的弟兄,是他们陪伴我走过最为艰难的路程,与我一同再次创业;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客户,危机之下见真情。” 常言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王强得到了众人的帮助,即使天不时,地不利,但以人和为贵。

  记者手记:

  王强的办公室很简单,只有几张桌子,与之相衬的是工作人员繁忙的身影。

  王强有着北方人高大的身材,与之相衬的是花白的头发,可他的声音依旧洪亮,英气十足。他的办公桌上摆放各类文件,其间还有一本厚厚的营销手册,他说,有空的时候还是会翻翻看看。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