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问题,说到底就是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这个问题是“三农”问题中最为基础的,因为这个问题对全局的影响最直接、最大。对此,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表述得很明确: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短期内可以通过国家储备和国际贸易进行调节,但是,从长远看,最根本的出路是发展国内生产,是增强国内农业生产能力。2009年在这方面的重点工作也应该统筹兼顾,既注意短期措施的有效使用,更要注重长远生产能力的培养。
具体一点说,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具体国情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考虑,我国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路应当是:加强国内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转化效率,引导消费结构调整,适当进口弥补不足。加强国内生产能力。一是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地方政府以各种改革的名义把耕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同时大幅度提高耕地占用成本。二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尽快把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从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加强农业科研“国家队”建设,给予重点投入;全面推进按产品系统进行合作攻关的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三是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重点加强县级推广部门,建立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国家给予津贴。四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西北地区的集水和节水灌溉,山区的梯田修建,沿海低地盐碱区台田建造,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土地整治,东北地区的旱改水等等,都是重点。如果国家每年投入几百亿元,连续10年,就可以完成几亿亩中低产田的改造。五是加强农民培训。
——提高粮食转化效率。我国近些年来在粮食生产增加不多,但是畜产品生产却稳步增长,饲料转化率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我国饲料转化率提高10%,就相当于增加2000多万吨粮食生产。应当加大对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强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的建设,推进规模化饲养,尤其是要加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禽业发展,提高禽蛋在畜产品生产中的比例。
——引导消费结构调整。应引导增加对小麦、马铃薯等产品的消费,减少对稻米的需求。因为我国水稻生产方面增长的潜力相对最小,进口的潜力也小,而玉米和马铃薯的增产潜力较大。此外,还要引导消费者多消费蔬菜、水果、禽类和水产品等健康食品,减少直接粮食的消费量。
——适当进口弥补不足。由于资源限制,我国农产品品进口增长趋势不可避免。进口的重点应是单产水平低的产品,而出口的重点应是劳动密集性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资源优势。根据资源约束、需求发展、世界市场供给潜力以及农民增收的需要,95%左右的谷物自给率水平是比较科学合理可行的。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