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其华 江苏姜堰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
1963年6月生,江苏姜堰人
任职经历:泰县马庄信用社信贷员、姜堰马庄信用社副主任、姜堰联社办公室副主任、姜堰联社办公室主任、姜堰联社副主任、姜堰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
人生定位:生在姜堰,服务在姜堰,为姜堰农合行奋斗一生
爱好:看书、 打乒乓球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干点儿事。当你再转过头时,这将是一段美好的回忆。”面对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和所成就一切,洪其华的诠释居然是如此的简单。
从普通的信贷员,到基层农信社副主任,到联社办公室主任,再到农合行董事长。沿着一条路,洪其华拾阶而上,转眼间,已然是25个春秋翻过。
创新,需要扭转思维
走访农户,谈话、调研。与很多工作在农金一线的人一样,洪其华也在不懈地探索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破解答案。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想破解问题,就不能再墨守成规。
2007年,洪其华推出了专门攻克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的创新业务——“阳光信贷”:阳光调查、阳光定价、阳光放款、阳光监督。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在“阳光信贷”中,洪其华把借贷的每一个环节都放置到一个阳光、公开的体制之下,并为中小企业 “量身定制”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借贷环节。例如,“两查两听”、“多方评议”。
在“两查两听”环节中,洪其华要求信贷人员查询民营企业法人代表的品行,查询企业的税款缴纳、用电量、应收账款回笼等情况;听取一线工人对企业的意见,听取企业临近单位或同行对该企业运行质态的评价。在“多方评议”过程中,洪其华邀请分管工业的副镇长、镇企业管理站站长、企业所在村村干部以及当地有威望的村民代表组成贷款授信评议小组,公开评议企业的授信申请。同时,邀请工商、税务、电力、供水等部门组成第三方评议,通过查询借款方的税款缴纳情况、用电用水量等资料来佐证企业的运行质态。
“阳光信贷”的阳光运作,为中小企业的小老板们带来了真正的实惠。2008年,金融危机让很多农金机构捂紧了腰包,但洪其华和他的农合行却用“阳光信贷”上交了一份与众不同“答卷”:截至2008年9月末,姜堰农合行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4226户,贷款余额达21.2亿元,分别比“阳光信贷”实施前增加1145户、5.4亿元。
行得远,因为站得高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洪其华深谙这句话的内涵。
勤思、善学的洪其华喜欢看书,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保留爱好”之一,他的老习惯是趁偶有的闲暇溜去书店寻找管理学的新书,是在乘坐飞机的时候浏览一两本新书。
洪其华有一个堪称“海尔管理丛书专柜”的书架,上面挤满了翻阅过数遍的 “海尔”管理书籍:《海尔的管理模式》、《海尔的企业战略》……。他钦佩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张瑞敏,并深深地折服于这个企业英才的经营与管理之道。海尔的商场征战,深深地触动着洪其华的思维:同是打拼一条国际化的发展路线,为什么别人走得举步维艰,而海尔却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企业和银行,二者之间有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洪其华在心里不断地进行着比较,“银行就是企业。在目前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姜堰农合行的下一步,该如何走?”
发展事业,洪其华从不闭门造车。他谦虚地与同行交流切磋,定期到各地农信社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他诚挚地邀请专家组讨论、制定农合行的“十年战略发展规划”,哪怕耗去一年的时间和精力。
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成功模版有很多,但任何一个都不能简单地“拿来”。一切,都要显示出姜堰农合行自己的个性。这是洪其华一贯的主张。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独具特色的“姜堰农合行三大服务理念”成功打造出炉:坚持“客户就是上帝,客户就是衣食父母”;强调“一切围绕客户转、一切适应客户变”;由“单一营销”向“综合营销”转变。
执拗,是为了事业
8年信贷员、3年基层信用社副主任、4年联社办公室副主任、2年联社办公室主任、5年联社副主任,1年姜堰农合行筹建办负责人,2007年始任农合行董事长。板着手指数过,洪其华已然沿着这条事业的轨迹行走了25年。
执拗。20多年间,洪其华可以选择的机会有很多,但他漠然的态度和经典的“闭门羹”却让前来“挖墙脚”的人望而却步。
——门内。“我是在做事业,不是为了高薪水。”一声回复,执拗而又坚决。
——门外。扛着高薪厚禄“挖墙脚”的人,悻悻而归。
把“工作”升华为“事业”,把“事业”对等于“人生”。这是洪其华独有的“人生逻辑”。谈到“事业有成”,洪其华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无论是干部还是员工,面对你的事业,你能否做到全国有影响、在全省有位次、在泰州地区创一流?做到这三句话,你就是一个好干部、好员工!”
标准近乎苛刻,苛刻得有些超乎现实。然而,恰是在这一标准下,洪其华和他的农合行倾力打造出了“阳光信贷”。2007年,“阳光信贷”在姜堰地区首次登台亮相;2008年,“阳光信贷”在江苏全省推广;2009年,“阳光信贷”开始走向全国。“阳光信贷”成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慕名前来学习的农金机构更是络绎不绝。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凭借着一份锲而不舍的劲头,洪其华终于在农金这块“金石”上镂下自己的名字——2008年8月12日晚7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有一个专题时刻,属于洪其华和他的“阳光信贷”。
明天,要超越梦想
厚积薄发。洪其华带领着姜堰农村合作银行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承诺:“立足地方,服务三农”。
数字,名副其实。近年来,姜堰农合行的存贷款总额一直位居全市各大金融机构之首。2009年1月,该行的各项存款在全市金融机构中率先突破了70亿元。细数起来,全市有约60%的农民享受到了该行的金融服务,约90%的企业与该行有业务联系,约98%的农业贷款由该行提供。
蓦然回首,一行汗水已然记录下洪其华每一个前行的印迹。25年前那个只顾做好眼前工作的普通员工,如今已磨砺成一个胸怀全局的“老董”;那个曾经的“农村信用社”,也挂上了醒目的“姜堰农村合作银行”的牌子,成为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荣誉,和着汗水一同采撷。2004年至2008年,姜堰农合行连续五年荣获市级机关“十佳部门”称号;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省联社评为“AAA”级联社;2008年4月,被中国银监会评为江苏省唯一的“2007年度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集体”;2008年度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综合考核前十名……。2009年3月,“中国县域经济最具影响力十佳银行”评比结果揭晓,姜堰农合行依旧榜上有名。
然而,是拼搏,就没有止歇的脚步。
对于“阳光信贷”的明天、对于姜堰农合行的蓝图、乃至对于自己的未来,在洪其华的脑海中都早已有了明晰的发展路线。
“——2010年,我们要实现三个目标:建成我们自己的营业办公大厦;存款要突破100个亿;要变身农村商业银行。”
下一步,是变身为农商行,再下一步,是转身为一家上市的银行。这是洪其华的大目标。
“在退休之前,我要实现我的梦想!”这番话,掷地有声,激荡着坚定、执着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