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周桥,紧挨太湖边的一个村落,从这里到江苏常州市区,驾车大约需要50分钟。
但村民邵其粉告诉笔者,无论是买化肥、农药,甚至是大宗家电,他并不需要跑到雪堰镇上,或者去更远的常州市区。这一切,走几步到村口的“明都超市”连锁店,就可以全部搞定。
“明都超市”,武进供销合作社的“今生”。
一度曾因供给油盐酱醋而在流通领域呼风唤雨,又因市场经济冲击导致经济效益逐年下滑,网络逐渐支离破碎的供销合作社,正以另一种形态在常州城乡悄然“化蝶重生”:编织一张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和全国的情形一样,在曾经的计划分配体制下,常州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并成功完成供应城乡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任务,在沟通城乡商业流通方面发挥了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但花无百日红。自从国家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后,原先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渐打破,供销合作社经济效益出现下滑趋势始于1992年,从那时起连续8年开始整体亏损。此后的1996年,国家相继实施了化肥和棉花的流通体制改革,彻底取消供销合作社在农资供应方面的国家政策保护。供销合作社传统的网络体系在多重经济的共同冲击下,初期改革走了以“分散突围”为主的“逃生”之路。
原本供销合作社一套体系很健全、覆盖面很广的网络,成为一张令人惋惜的“断网”。
从1997年到1999年,常州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陷入有史以来最低谷时期。
在“改造”中翻身
“唯一的选择,必须是‘脱计划经济之胎,换市场经济之骨’”,市供销合作社主任陈立勇说,常州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展开体制改革时,把推进“四项改造”作为其中最核心的内容。
显然,经历了这样的“改造”,效果在预期之中:
武进区社着力培育规模企业做好做强,不断提升“明都”品牌效应。现有销售超亿元的企业7家,其中超2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1家;“明都”品牌在酒店、超市、房地产、汽车摩托车等行业享有较高知名度;
溧阳市社着力发展“基地+合作社+专卖店”经济模式,培育扶持天目湖土特产连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抓好农副产品收购,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增收水平。作为本地主导产业的蚕茧和丘陵山区的棉花主要依托供销合作社收购;同时培育生产基地、建办专业合作社,利用系统网络优势组织本地优质农产品进超市、开展农产品推介活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多渠道助农增收;
金坛市社着力强化基层社有资产管理,统一建账立制,统一调度使用,配置为农服务;此外,发挥主渠道作用稳定农资供应市场秩序,今年又增设了37个农资经营网点,累计达到431家……
在“新网”中蜕变
就在笔者采访当天,常州市供销合作社的机关工作人员,正紧张筹备着一期“农业物资供应员培训班”的开班。
办公室的同志告诉笔者,像这样的无偿培训,他们近几年每年都会搞几次。
“现在大型外资和内资零售企业,已不同程度瓜分了城市市场,它们对于是否伸向农村市镇,既蠢蠢欲动又犹豫未决”,陈立勇认为,此时正是供销合作社“杀回农村的最佳时机”,而搞类似培训,“就是想实心实意先把服务工作做在前面”。
据了解,按照江苏省委的要求,“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重点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发展基础是农业”,今后常州市供销合作社将努力成为农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事实上,常州供销合作社系统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2008年,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农资供应量占常州市社会总需求量的73%;以“明都”、“信特”、“武农”、“五星”、“明摩”为品牌的生产生活资料连锁网络遍布城乡,累计发展连锁店724家,覆盖全市60%以上的行政村,连锁店正成为农民家门口的“放心店”、“便利店”,充分展示了其农村市场流通的主渠道力量;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入社农民2100人,带动农户17100户,年助农增收1.36亿元……供销合作社几十年来在农村培育成的“信誉度”,此时更增加了在农民心中的“含金量”。
“你别忽视供销合作社全称里的‘合作’二字”。刘洪俊觉得,重振供销合作社雄风,就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公共服务向供销合作社倾斜,大力吸引社会资源向供销合作社延伸,走供销整合、合作发展之路,主动对接新农村建设,恢复和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
推进农村现代化流通、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成为供销合作社发展新时期的新任务。陈立勇笑言:要完成这个任务,供销合作社人必须“自讨苦吃、自寻烦恼、自加压力、自得其乐”。
基于此,常州市供销合作总社专门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在横山桥镇砂梨科技示范园设立了“农民经纪人培训基地”,还分别在武进、溧阳、金坛和凌家塘市场举办四期农民经纪人培训班,近300名从事水果、蔬菜、茶叶等农副产品购销、储运、加工、代理的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参加了培训,经考试,272人取得全国统一的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
他们还联合市其他部门以供销合作社建办的为农服务社为载体,设立法律咨询和价格服务联系点,为基层组织和农民提供服务,增强农民维权意识,健全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据悉,这在全省尚属首家。
事实上,从供销合作社一诞生起,就与“农”字有着天然的联系,直到现在,波及将来。
(摘自《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