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人行囊
茶乡又飘春茶香 惹得友人醉


大理:喝茶也在熙熙攘攘中

  到了大理,一定能理解段誉的与世无争,因为这里美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和富足的物产,让人别无他求。阳光的宽阔、天空的高远和洱海碧波的明净,以及这里茂盛生长的植物的色彩斑斓,都令人陶醉和沉迷。在盛产茶叶的云南喝茶,大理有它独特的地方——热闹。在大理风景区的中心,有一条繁华的街市,名叫大理城。夜晚,整条街市都灯火通明。熙熙攘攘的人群,光顾这里的酒吧,也爱这里的茶馆。茶馆老板和酒吧的老板们一样,走出店门上街揽客。人字拖、沙滩裤,别是一种肆无忌惮的自在与放松的喝茶风景。

  小凡 摄 


访茶婺源

徐晓村

  从高处俯瞰,婺源城被群山环抱,兴江河恰好从城边经过,然后拐了个弯,流往鄱阳湖去了。

  婺源的位置在江西与浙江、安徽两省的交界处,因安徽的屯绿、浙江的遂绿、江西的婺绿都产在这一块虽属三省却彼此相连的地方,搞茶的人就把这块地方叫做中国绿茶生产的金三角。我们平时虽也喝茶,对这种叫法却是不大知道的。

  婺源产茶历史颇久,唐朝时便很有些名气了。杨晔《膳夫经手录》中曾说:

  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

  顾渚紫笋在唐朝是贡茶,婺源茶虽较顾渚所产略差一点,也还是较好的茶。只是唐代所产多为蒸青绿茶,杨晔所述“婺源方茶”,推想起来也应该是蒸青,只不过饼是方的而已。现在所说的婺绿则是炒青绿茶。其下有婺源茗眉、婺源墨菊等许多名目,大鄣山茶则是前些年才新出的。

  从婺源城往大鄣山的路上,经过一个叫清华镇的地方。镇外河上横跨着一座廊桥,是宋代的建筑。廊桥即桥而有顶子的。这桥名叫彩虹桥,用的是唐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意。过去,这桥头曾长年备茶,免费供过往行人饮用,是当地的所谓方婆遗风。据说,有一位方姓老太太,在浙岭烧茶水免费供给过往行人。她死后,人们感念她的恩德,经过她的坟时便放一块石头,日久就成了一座大墓。许次纾有《题浙岭堆婆石》诗云:“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

  许次纾是明朝人,写过《茶疏》,是研究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可见方婆是几百年前的人物了。婺源人在路旁桥头设茶招待过往行人乃是一种古风。只可惜现在这种古风已经没有了。

  大鄣山在婺源北部,山很高,多云雾,植被茂盛,产好茶的大多是这样地方。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就会觉得此处产的茶应该是不错的。

  没想到朱熹也是婺源人。我的书桌上有一个笔筒,是家人从白鹿洞书院买来的,上面印的正是朱子家训,说的也不过是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之类的话,以及以直报怨,随遇而安等等。我觉得他是个方正古板的人。看了他的茶诗茶联,发现朱熹还是挺有生活情趣的。

  例如:“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为邻”。“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觉尘虑空,豁然悦心目”。都写得很有个性,也很有生气。有意思的是《朱子语类·杂说》里有一段话,曰:“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这大约是师生之间的一段对话,从教师的角度看,朱熹回答得很机制。看来,跟朱熹读书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润茶洞庭山

赵西岳

  到苏州去,大多数人心里憧憬的是苏州园林,寒山晚钟,抑或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但我认为,这些还算不上苏州的魂。在我心中的诠释,那应是被碧螺春的茶香氤氲着的洞庭山。

  仲春时节,我怀着一颗纯净虔诚的心,与茶友李兄,一块去洞庭山感受那用茶香凝成的山的魂灵。春天的太湖是美丽的,而在太湖中的洞庭山,更是美的娇艳出鲜。登上心中的山,远望太湖自然是碧水荡漾与长天一色,目下的山涧坡坳里,李花皎洁,桃花如火,杏花如雨,石榴花似燃,在一团团的锦簇中,碧螺春舒展它那嫩绿的新芽,挂在叶芽上的露珠,不仅晶莹剔透,那融进露珠里的清香,也让薄薄的山岚给飘得游香如丝了。

  我们在一农舍的茶庄里坐下,便想起了碧螺春的传说故事。我问老板:“这东山名茶,何以称作碧螺春呢?”老板说:“这洞庭山产茶,史来已久了。据载,洞庭东山有个碧螺峰,峰上石壁间有几棵茶树,每到春天采茶时,老百姓就争相到此攀爬采摘,以至于采得多了,竹筐也盛不下,就掖在怀里,鲜叶入怀,受到身上热气的传导,就溢出异样的芳香,采茶的百姓就异口惊呼“吓煞人香!”这吓煞人香就是碧螺春的原称。后来清康熙帝南巡至此,喝了这吓煞人香的茶,觉得味道不凡,只是茶名不雅,于是就赐名为‘碧螺春’。”

  沉浸在碧螺春的茶香里,我们信步在洞庭山的茶林间。只见漫山遍野尽弥漫着一种沁人的芬芳,葱绿的茶林,浓郁的松柏,溢香的山果,炫目的花色,在粼粼湖光的辉映下,是那么的和谐和宜人。我们穿过一道道的茶林,举目便看到偎依在茶林之畔的一户人家。于是便在飘着“品茶论道”幌子的茶舍入座。主人见状,忙给我们沏上新鲜的碧螺春茶。片刻间,只见杯中那卷曲成螺的茶叶,在开水的浸泡中,展叶放香,清醇袭人。原先看到的隐隐白毫,这时变成了清鲜幼嫩的叶芽,翠绿得让人口齿生津。我们一边品啜,一边请主人给我们介绍碧螺春茶的独到之处。主人说,清明前后是采摘碧螺春的最好时机,茶树刚发出一芽一叶,及时采下的叫“旗枪”,这是碧螺春的极品,不仅叶底细嫩,而且内含物丰富,茶味高香,气真爽口而明目。再稍后采摘的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茶味醇一些,鲜香更可人。这些春茶均需鲜芽叶数万朵,才能制出一斤极品好茶。可见其功夫之深,叶芽之精。其后采摘的便是普通的碧螺春了。我们听后,始觉好茶真是来之不易啊!

  主人带我们到他的茶作坊,去现场看茶炒师高超的技艺。只见偌大的敞篷下,到处摊晾着分好等级的鲜嫩茶叶,一排排灶火前,几个炒茶师傅正在炒茶锅里紧张地操作着。他们用双手在炒锅里不停地搓、揉、翻、捻,真可谓“手不离茶,茶不离手,揉中带炒,炒中有揉,搓捻相交,一气呵成。”他们制好的上品碧螺春茶,只见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微露,收绿隐翠,只淡出袭人的清香。我们的心神也融在了碧螺春的茶韵之中了。

  别了茶舍的主人,又回到洞庭山的怀抱里。满目尽是绿阴如蔽的茶树果林,而在那片片白墙红瓦的院落里,隐隐约约传来沙沙的炒茶声。而湖畔、亭阁、茶楼、酒肆里,尽有品茶人的绰绰身影和弥漫出的缕缕茶香。入山方觉无不翠,碧螺茶香满洞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