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发“惠农券”解决农民贷款难

□ 本报记者 蔡 靓

  如何解决农民贷款难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永好通过在实践中探索,提出发放“惠农劵”为农民贷款做担保。

  “以前我们讲发展农村企业,主要通过发展‘公司+农户’的合作关系,我们在探索中发现,仅仅靠这种关系还不够,必须将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政府、银行、保险、科研机构,以及饲料企业和肉食品加工企业链接起来,形成综合的服务产业链。”谈起建议发放惠农劵的初衷,刘永好说。

  关于“惠农劵”的定义和发放办法,刘永好介绍说:“惠农券”本质上是一种信贷凭证,由发券银行在征求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意见之后,对“满足有种苗保证、技术服务合同和收储合同等条件的产业链上的农户”发放贷款。而“惠农券”也将根据农户自身的情况不同,额度有所区别。小规模的农户可能领到几百块的惠农券,多的可以达到几十万元,具体操作方法还在探索中。

  其实,“惠农劵”已经有了现实中的模型——中国农业银行发放的“惠农卡”。目前,农业银行已经在湖南、四川、山东等地进行试点,新希望集团也参与了部分试点。由于有龙头企业等组织的参与,银行对农户的贷款风险将大大降低,银行也更愿意给农户贷款。

  对此,刘永好告诉记者:“我们在做小范围的‘惠农券’实验,效果很好,既直接帮助了农民,又发展了生产。”

  他还表示,“惠农劵”得到了试点地区农民的欢迎,“以前贷款难啊,农民发愁没有可以贷款担保的东西。现在凭‘惠农券’可以贷到款,农民非常欢迎。目前有些村搞了‘惠农券’试点,有些村没有搞,农民都想举家迁到有‘惠农券’的村里。”他说。

  “这么做对银行的好处是,其一是降低了放贷成本,因为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司很了解农户的情况;其二是帮助银行规避了风险,因为发放‘惠农劵’的依据是种苗保证、技术服务合同和收储的合同,这种根据契约关系放贷的形式类似于票据融资,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刘永好介绍说。

  总结“惠农劵”的作用,刘永好认为第一是帮助农民解决了贷款难,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的需求,还能拉动内需;第二是增加了农民的收益;第三是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刘永好表示,这种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具体操作办法还有待完善,但现在看来其代表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他建议,为了“惠农券”真正发挥效力,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其一银行发惠农券是有风险的,希望政府对于收不回的坏账三年以后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这与目前一些小额担保公司的政策类似;其二,希望政府能够对于惠农券对应的贷款进行贴息,根据农民的贷款期限滚动贴息。

  刘永好还将“惠农券”的效力与“家电下乡”等政策进行了分析对比。他认为,家电下乡刺激内需的效果也很好,但主要是一次性的,而目前保证农民有发展生产的能力对于拉动潜在消费更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惠农券”更具有优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