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联保贷款因其额度较大,而又无需抵、质押被称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功效。但从实际调查看,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联保贷款的效能发挥不容忽视。如何进一步拓展农户联保贷款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宣传,正面引导,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教育引导农户树立“以守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信用理念,增强信用意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通过开展农村信用村镇创建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合力培植一批有影响力的信用户、信用村以及信用乡镇,让他们成为诚实守信的典型,在申请贷款、执行利率政策以及相关金融服务上得到倾斜,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守信实惠,用榜样的力量来带动整个新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当地政府应将信用户、信用村以及信用乡镇的创建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着力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消除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不诚信、不和谐的“音符”。
(二)政府牵头,多方配合,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民联保难。农户联保贷款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强强联合”、“弱弱联合”、“父子联合”、同一行业相互联保现象,都反映了农民的“联保难”问题,如处理不当,将导致信贷风险和信贷人员的“畏贷”和“惜贷”,最终是“农民贷款难”。
笔者认为:一是针对“强不联弱”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户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培育,特别是应当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农户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立良好的乡规、民约引导培育农户的公德意识,形成“富帮贫”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地方政府要紧紧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涉农部门要积极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进程中的技术、信息、流通等多方面制约因素,金融部门要充分围绕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信贷杠杆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农村、农户产业发展多元化。
(三)加大创新,改进服务,进一步提升农户联保贷款的支农效果。一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以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高附加值、高度市场化为特征的农业呼之欲出。传统的规模数量型、松散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农业逐步向质量效益型、管理集约型、科技投入型农业转变,农村金融部门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脉搏,密切关注农村经济金融需求,探索开办农户联保授信贷款、农民协会贷款、林权和土地承包权作抵押的贷款,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力争在支持特色农业、促进乡村联片、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主导产业上放大和延伸联保贷款的功能;二是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农户联保贷款额度,把“人本理念”和“服务理念”融入其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四)多措并举,进一步壮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充分调动其支农积极性。一是农业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弱势产业,而农户大多属于经济弱势群体,建议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制度,以抵御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出现的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等系统性风险,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的风险控制和保障能力。
二是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组建切实、高效的中介担保机构,注入相关规模的实有资金,提高担保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解决农民、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难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