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辛喜玉的创业“马拉松”

□本报记者 师容

  辛喜玉在展示反映自家住房变化的照片。   吴 晶 李柯勇 摄

  全国人大代表辛喜玉今年57岁,20多年的创业“马拉松”不仅没有让辛喜玉觉得疲惫,反而让她仍像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豪情满怀。也许对于辛喜玉来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不断地创业。

  1985年,辛喜玉开始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推着小车卖凉粉、卖卤肉,周围的人看她卖得好,也开始跟着卖,从此辛喜玉就开始了“马拉松”长跑比赛。从卖菜到搞蔬菜批发,从卖佐料到搞佐料批发。走在前面的辛喜玉总是被人“追”着跑。

  市场开放后,不再实行粮票制,辛喜玉抢先一步开始做粮食加工,后来很多资金也纷纷跟进,意识到危机的辛喜玉于是打起背包就去了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寻找新的商机。当她看到很多人在养鸡时,灵机一动、思路大开,利用自己粮食加工厂里的粗纤维来饲养家禽,然后再做家禽的后续加工,这不是一条很好的生财之道吗?!

  辛喜玉开始红红火火地干起来了,除了卖米卖面,她还把米面深加工成面条、米酒等产品出售。加工米面剩下的糠用来喂鸡,养的鸡不仅卖鸡蛋,还用来做炸鸡、烧鸡、卤鸡。当时,辛喜玉在丹江口大坝脚下建的养鸡场,有40多间房子,每周能够出售3000只鸡,同时还批发煎鸡蛋。这也成为当时当地的一景。

  辛喜玉干大了规模,也干出了名气。十里八乡的老乡慕名而来,询问辛喜玉:“干这个行不行,我们能不能养?”辛喜玉很豪爽地说:“你养,我教你,我养能养好了,你养要是养不好,那就是我坏了良心,没好好教你。”就这样,在辛喜玉的带动下,当地的养鸡规模逐渐扩大。

  看到养鸡的多起来了,辛喜玉又有了新动作,1999年,她回乡开始包荒山,种果树。辛喜玉再次创业有自己的想法,她说,包荒山,可以用鸡粪、猪粪来养山,而果树就是个哑巴儿子,他不说话,但是年年都给你收成,给你挣钱。2001年,国家出台了“荒山谁开发谁利用”的鼓励性政策,而此时辛喜玉早已走在了众人的前面。

  现在辛喜玉的加工、种养一体化的生产销售模式循环运行良好,辛喜玉又开始琢磨以后的事,她想搞农家乐,还想开办个养老院。家里人都说她,整天瞎折腾,但辛喜玉说,干到今天,我也确实是“瞎折腾”出来的,但是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事”。

  想当初从农村进城做买卖时,看到别人骑摩托车出门,看到别人开大车做生意,辛喜玉别提有多羡慕,现在辛喜玉家里已一人一辆摩托车,还有一辆后八轮大卡车,一辆中型载货车。当初进城时,辛喜玉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城市里盖小小的两间平房,这辈子就知足了。没想到现在在城郊盖了120多平米上下4层的楼房,山上盖起了四个大院子,拥有几十间房子。

  虽然生意做大了,还被选上全国人大代表,但是辛喜玉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每天早上起来给小孙子做饭,打发孙子上学,然后给全家人做饭,而后上山干活,中午再赶回家做午饭,下午上山,傍晚再回家做晚饭。

  辛喜玉说,“我就是爱琢磨干事,心里想到就干。”也许辛喜玉自己不觉察,这种爱琢磨干事的兴趣正是一种难得的创业精神,而总跑在别人的前面使辛喜玉永远都是自信和快乐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