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刘三堂总说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曾经和其他土生土长在乡间的农民一样,希望自己的儿女跳出农门,到大城市学习、生活,然而,正当子女在上海成家立业、事业有成的时候,他却坚决“命令”他们返乡创业。这又是为何呢?
“过去的想法是他们赶紧离开农村,在农村没有发展,吃苦受罪,太累。我说‘你们考到哪里,我就供你们到哪里。’在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再困难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刘三堂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形。两个儿子不负父亲希望,大儿子考上同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电子外贸工作,表现优秀,很受领导器重,工作四年之后成为市场销售经理。小儿子也从农大毕业,留在上海工作,与哥哥同在一座城市。
然而就在这时,刘三堂却萌生了让儿子返乡,与他共同经营企业、管理合作社的想法。
“龙头企业要负责策划、销售、市场,合作社要负责协调、沟通、管理,这些工作都需要现代化的运作方式,需要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的年轻人来接替这个事业。我们内蒙古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生产出的都是大草原无污染产品,产品不缺,缺乏的是优秀的人才、能吃苦的人才。我就琢磨把农村走出去的优秀大学生招回来。”于是刘三堂先打起了自己儿子的“主意”。他对儿子说:“你要尊重我,孝顺我,做我这个农民的儿子,那你就得完成我的心愿。我这个年纪,如果后面没有年轻人接班,以后的困难会更大。接班人最好是农民的儿子,因为你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各方面情况比较适应,也比较了解。你要是不回来,我无法去招聘别的大学生,我也没有能力领导现代的大学生。”
就这样,刘三堂从2005年初跟大儿子谈返乡的事情,一直谈到十月份。儿子最初是不同意回乡的,毕竟已经在上海成家立业,媳妇也在上海工作。但是最终大儿子出于“尊重我爸,孝顺我爸”的想法,答应回到农村。
大儿子辞职的时候,公司不想放人,答应年薪涨到25万。但是大儿子说,“我不是为了金钱,我是为了对得起我爸,对得起农民。”大儿子终于回到了内蒙古清北河县的故乡。二儿子在哥哥的带动下,也回到了高茂泉村。
其实,在刘三堂动员儿子返乡创业的时候,“蒙清”小米在上海就已经小有名气了,包括大儿子所在公司的老总都夸“蒙清”小米好吃。大儿子回到家乡之后,就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把内蒙古的有机绿色农产品不仅打向全国,还要打进世界市场。
大儿子回来后3个月,就跟刘三堂说,必须建公司自己固定的农庄,农民带着土地进入农庄,农庄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什么产品。2006年4月,他们试验性地建了一个不到300亩的农庄,在公司直接指挥下,农民按照要求种植。2007年发展到1000亩,2008年农庄已经有了35000亩,算上与非农庄农民的订单种植,总计已经达到50000亩的种植规模。
农庄并不是刘三堂“蒙清”小米产业链的终点,2008年11月份,合作社在呼和浩特市开设了餐馆,由农庄供应无污染的有机农产品,完全按照农家菜的做法制作菜肴,现在生意很火。刘三堂告诉记者,儿子的雄心很大,比他的目标超前得多。儿子说,既然回了来,就要把合作社当成事业来做,带领农民走产业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生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