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3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政协委员高度关注食品安全
“监管 预警 评估 追究”成食品安全关键词
本报记者 王琥

  盛佳鹏 摄(cnsphoto)

  从本报记者采访两会期间接触到的提案来看,“食品安全”在本次两会上,是仅次于“就业”、“三农”和“扩大内需”等超热话题外的“次热”话题。在提案上表现尤为明显,不少民主党派都在“食品安全”上使劲。

  致公党提案指出企业是食品安全的主体,要以防为主,以管为主,建立严厉的处罚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意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作用;民盟提出重点通过改进监管模式,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建立强势检测体系,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加强行业协会作用,大力引导企业自律;农工党认为,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有效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此要进一步理顺和协调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建立独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等食品安全科学机构,在《食品安全法》确立的国家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并成立工作机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建立稳定财政投入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科学需要实行定责任、定机构、定编制,并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加强对举报人员的安全保护,鼓励广大群众的举报积极性,推进全民共同关心、共同监督的食品安全局面尽快形成。

  在民主党派外,部分委员也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还提交了多份提案。全国政协委员冯平在提案中指出:“三聚氰胺奶粉”问题对食品安全监管中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还停留在末端被动监管的水平上,尚未建立起从源头开始、具有主动性和前瞻性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为此,他提出通过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来强化食品监管,保障食品安全。首先使监管工作向前延伸到生产一线,以便掌握生产动态,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与预警相结合,强化源头控制。其次要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域界限,尽量避免因分段管理,部门间缺乏协调而造成的监管漏洞。避免重复建设,使有限的政府财政发挥最大的作用。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力量,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所在食品科研、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他们掌握的食品生产各环节中的行业发展技术动态和信息资源,分析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防患于未然。


>>链接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被整合

  本报讯  卫生部日前表示,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将统一整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发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样就使原来的标准相互协调一致,不重复、不冲突,不留空白,统一整合为一个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

  (本报综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