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代表团,谈起有关农民增收的话题,记者几次听到王庆粉的名字。当记者翻看代表名单时,看到一个很普通的职务名称:甘肃省庆阳市农牧局畜牧兽医科副科长、市羊只系列开发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庆粉有些腼腆,但是谈起农民增收的变化,王庆粉的话语便多了起来。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基本建设的进展,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不待记者多问,王庆粉打开话匣。
王庆粉欣喜地告诉记者,如今,庆阳各乡镇全部实现了通油路,农村平整土地;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实现了双垄沟播保墒技术,粮食增产基本达到100—200斤/亩,农民人均增收在100元左右;每位农民能有5分地的大棚蔬菜,就可以收入2000—3000元/年。2008年庆阳市农村人均收入2385元,比去年增长17%。
在庆阳农民的平均纯收入中,有将近70%左右来自农民经营性的收入,而这其中主要是农业种植的收入,在农业种植收入中,走产业化经济发展道路的收入又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何将70%—80%的农业种植收益的含金量再度提升,农民增收更大的空间在哪,解困农民增收困难的钥匙又在哪?走进农民生活,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2008年,王庆粉到农村调研,有位农民对她说:“只要国家政策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给我们一点扶持,我们就信心更足了,就有更干头了!”这句话使王庆粉顿觉心头一亮。西部经济发展具有地域宽广、资源丰富的特点,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势。如今庆阳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苹果汁、白瓜子、杏仁等产品的加工已颇具规模,产品出口美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经济最大的困扰就是资金不足,如果能加强对西部农业特色产业的扶持,就可为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创造条件。
临来北京的前两天,王庆粉去一个村里调查,一位农民对她说:“国家惠农政策确实很好,我们从内心感谢党,感谢政府,但是,政策再好,那是党给我们的钱,我们还想通过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发展生产,来增加我们的收入!”农民的话触动了王庆粉的心,在农村工作近30年的她明白,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扶持农民发展自己的产业经济,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是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最根源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