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社是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的最好平台
——访全国人大代表刘三堂
本报记者 郭未名 文/图

  与刘三堂代表谈起农村流通话题,他单刀直入,“我这次带来的一个建议就是关于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的建议,现在农民如果还是按照以前那样单打独干,一家一户经营,不仅不能真正建设好新农村,更谈不上实现全面小康。”

  刘三堂从2006年就着手调研为什么农民会出现卖难问题,为什么农民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调查的结果就是:农民生产跟市场不能接轨。“农民如果形不成一个组织,一家一户不会去谈判,就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和地位。”

  2007年刘三堂筹备组建专业合作社,2008年5月正式注册呼和浩特蒙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员包括农户、蒙清龙头企业、还有呼和浩特蒙清小香米专业技术协会。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合作社,在2008年金融危机年度里,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不论是企业还是农户都实现了预计增收目标,尤其是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都平均增收1800—2000元。

  “这就是因为合作社在市场上有话语权,跟大超市能谈判了。”刘三堂总结道。春天,参与合作社的农民按照订单生产,合作社统一安排人员进行管理,农民在技术人员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种植。到了秋天,合作社根据订单价格收购。这让农民彻底吃了定心丸。去年蒙清公司跟农民签订的春天订单是每公斤3元,到了秋天,根据市场价格,在合作社的协调之下,又给农民每斤涨了一毛钱,达到每公斤3.2元。“如果没有加入合作社,那么就不是这个政策:第一,我们不保证收购;第二我们也是随市场,随行就市,人家多少钱我就多少钱。”

  不仅如此,以小香米为例,对合作社农户,除了技术、管理无偿提供之外,合作社还给予农户有机肥补贴、农家肥补贴,主要模式就是企业(蒙清公司)出资金,合作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范围越来越大,原本只有小香米一种产品,现在其他杂粮生产经营也运作起来。刘三堂所在的高茂泉村已经成为国家标准示范种植基地,“蒙清”农产品成为内蒙古的名牌商品。

  最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合作社不仅为农户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还把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消费也承担起来。家家户户必备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合作社都负责采购,目前还只是一个小店面,刘三堂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准备建设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超市来满足入社农户的需要,这项计划已经在筹备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