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提示:
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中央提出“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将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作为工作的重点。
虽然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相关部门也积极参与,但由于各项工程和资金进入农村市场时间不长,我国农村流通网络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
——农村传统经营网络残缺不全,分散度过高,农民买难卖难矛盾十分突出。
——地区网络结构不合理,差异大,发展不协调,城乡网络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规模小、比重低,农民消费环境亟需改善。
——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新闻链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提出“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出台。意见对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做了详细规划。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2009年、2010年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强化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降低经营成本。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引导生产企业开发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增加简包装、低成本、质量好的商品供给,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
——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在重点销区和产区再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物流等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建设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到超市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提高流通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重点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调控和监管,促进市场竞争,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和鼓励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为农民提供技术、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
——全面推进“家电下乡”。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从12个省(区、市)推广到全国。把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含太阳能、燃气、电力类)和空调等产品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由各省(区、市)根据当地需求从中选择增加部分补贴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