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2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控释肥料与我国粮食安全

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 樊小林

  据预测,2010年中国人口接近13.5亿,按人均400公斤粮食(小康水平)计算,粮食总需求量达到5.40亿吨;2030年人口达到14.6亿,仍然按人均占有400公斤粮食计算,粮食总需求达到5.84亿吨左右。就目前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来而言,要达到5.4亿吨、5.8亿吨的产量,尚需大幅度的增加粮食(2008年粮食总产量为5.285亿吨)。

  今后20年增加2000万吨粮食已经列入国家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但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粮食增产的压力仍非常巨大。而且,必须在保障节能(节约资源)、减排(环境友好、肥料质量安全)、高效(肥料利用率高)、优质(食品安全)、持续生产(土地生产力持续不衰)的前提下发展与粮食增产相关的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

  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9.5亿亩下降到2003年的14.7亿亩,为历史最低,为此国家划出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也说明,中国依靠大量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来提高粮食总产是行不通的,因此,只能通过提高粮食单产确保中国粮食总量增加。

  中国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化肥是提高粮食单产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量研究证明,粮食增产中,化肥的作用占40%-50%,化肥对提高粮食总产的贡献率约为30%。我国用占世界仅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提高了营养水平,靠的就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其中化肥功不可没。曾有专家预测,为了保障粮食自给率为100%,2010年、2015年、2020年我国需增加化肥687万吨、892万吨、1103万吨。

  但是,目前粮食作物的化肥增产效应低下,化肥在今后粮食增产中的作用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几十年来施用的普通水溶性化肥使用率较低。另一个原因是普遍施用化肥不科学,造成土地盐渍化,导致耕地质量关退化并降低或丧失持续生产力。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通过控释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用肥总量、保育耕地、维持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保障化肥在粮食安全中的积极作用。

  国内的化肥利用率较低,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5%-20%,钾肥利用率为40%-45%。如果在目前5000万吨化肥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吨化肥生产,就意味着投入更多的能源、浪费更多的能源,使土地的耕种质量进一步恶化,环境负担更加沉重。

  控释肥料及其延伸产品(控释BB肥)以其养分利用率高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废料的利用率,在保障同等有效养分投入的情况下,可以节约近30%的化肥投入。同时,还能减少盐分在土地中的残留,防止土壤滋生盐渍化,减缓耕地退化;减少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因此,施用控释肥料及其延伸产品,不仅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而且是保护耕地持续生产力和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持续性的环境友好肥料。

  氮肥是我国化肥的主体,应该利用缓控释尿素的新技术在尿素的运输、施用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因此,氮肥科技方面就要发展能够实现尿素养分高效的缓释技术、控释技术、包膜改性散装散运技术、脲液在线制造延伸产品的技术等。据测算,仅缓控释功能,就可以节省尿素2000-3000万吨,每年就可以为国家节省3000-4500万吨的原煤、电力60-90亿度。利用包膜技术改变尿素的表面特性,解决尿素易于吸湿解潮的问题,实现尿素散装、散运,每年可以节约价值26-32亿元以上的包装袋及包装费用。同时,大规模的生产控释BB肥,不仅可以延伸控释肥料市场,还可以大大降低控释肥料的门槛,让控释技术更为广泛的应用。

  总之,控释肥料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应该抓紧制定控释肥料发展的目标,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减少土地污染,为保障食品安全把好第一道关。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