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最羡慕村里的供销社,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没想到,我参加工作后真的到了供销社,而且待了整整30年。我亲眼目睹了供销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历了它从兴盛到衰落再到现在的发展时期,我是供销社改革开放的见证人。
刚记事时,印象最深的地方当属供销社。我哭闹了,家里的大人会带我到供销社买上几块糖来哄我;家里来了亲戚,客人们会在供销社的饭铺里买上几个馒头或几斤油条当礼品送;过年了,母亲会领上我到供销社挑选我喜爱的布料做新衣裳;中秋节到了,凭票可到供销社买上几个月饼全家人分着吃;上学后,学习用品全部要到供销社里买。我印象中,供销社就像“芝麻开门”,要啥有啥。常常想,能到供销社工作该有多好呀。
没想到我参加工作后,真的到了供销社。愿望实现了,随之烦恼也来了。那时,正好是1978年,虽然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但在物资供应上还是实行计划分配,购买紧缺商品还得凭票供应。市场需求大,商品供不应求,尤其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这类高档商品,更得找关系才能买到,因而找我买紧缺商品者不少。今天帮了东家,明天西家又来找。虽然我很尽力,但还是满足不了亲朋好友们日益增长的物资需求。一度帮人买紧缺商品成为最令人头疼的事。尽管供销社里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热热闹闹,但由于商品短缺,消费水平低,一年到头也卖不了几个钱。我记得我们乡里的供销社一年营业额也就几十万元,全县供销社加起来也只有几百万元。
斗转星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逐步取消了商品统购统销政策。人们购买商品再也不用找关系、凭票证了,曾经红红火火的供销社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加之,供销社由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还是官商作风,坐门等客,几年时间就被新发展起来的个体户所挤垮。这时,我已从县供销社调到省供销社机关工作。我到基层下乡时,发现好多农村供销社商店门可罗雀,社里大门紧锁,院子杂草丛生,房屋破烂不堪。有人形象地比喻供销社是:“烂摊子、破院子、空房子”。
柳暗花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了阵痛之后,为了求生存,我省各地供销社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打破旧体制,建立新机制,通过破产、重组、改制、改造等措施,使农村供销社逐步恢复了元气。
近年来,全省各级供销社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形势,按照党中央要求,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开展了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对基层供销社商店从硬件到软件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在集镇办起了超市,在乡村办起了农家便利店,还有农资农家店。实行送货上门,服务到家。几年时间,目前全省已建起农家超市、便利店3100多个,与之相配套的配送中心262个。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统一配送。消费安全,商品质量有保障。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
转眼,改革开放30年,我也伴随着供销社走过了30年路程。虽然供销社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但富裕起来的农民,提高了消费水平,加之,丰富的商品和现代化的购物场所深深地吸引了广大农民,购买力与日俱增。农村市场繁荣,促进了供销社发展,使供销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乡里的供销社年销售额都在好几百万元,好点的供销社1千多万元,全省供销社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好几倍。我省各地供销社又呈现出门庭若市、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
(作者单位:山西省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