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技创新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
企业要发展,科技和创新是最大的竞争力,最关键的生产力,最核心的管理内核。茶叶虽是传统农产品,但却蕴含了多方面的科技内涵,涉及到农业、工业、食品、化学、医药、信息、文化艺术等多学科。八马15年来的快速发展,是科技和创新起了关键作用。在外销产品、内销产品、茶园生态、发酵工艺、生产线等方面,八马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科技竞争力。
外销:要求安全指标严苛,茶叶内含物达标,茶叶香气、口感、浓度等感官理化指标要在规定值以上。
内销:八马的口感一直稳定,比较醇厚,耐泡;而这些无疑都要用科学的种植、加工才能做到。
茶园:很多企业的茶园生态遭破坏,而八马的基地生态一直在保护;有些铁观音茶园使用农药频度高、浓度大,而八马基地完全不必要使用太多的农药;有些铁观音茶园太多使用化肥,而八马茶园广泛使用有机肥,茶叶有机质含量高。
发酵:八马的铁观音发酵一直都掌握适度、不会偏轻。
生产线:八马的自动化流水线既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又保证茶叶清洁化。
长此以往,科技就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优良的产品品质,更重要的是使茶叶这种“长年生常绿作物”长生常绿、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茶叶民营企业起步比较晚,多数是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步的,走的是一条从茶农、茶商到茶企的路子,起点低,积淀少,底子薄,经营随意性强,科技含量低,形不成竞争优势。在产供销一体化中注入科技元素,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四、科技兴茶是茶农创收法宝
八马试验站通过调研访问茶农,得知茶农第一需求是茶叶科技知识,其次才是价格;科技兴茶茶业旺,这是现代农民的心声。在安溪,富有经验的铁观音生产大户都懂得科学种茶和科学制茶,避免过度开发茶山,懂得茶园留草、间作,多使用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合理采摘合理留养,初制做青时掌握最佳温度、湿度、时间、摇青程度,这样的茶叶质量高、价格高,同样的茶园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制作方法有时效益相差数倍,差别就在技术。
土壤条件是茶叶最重要的基础。但由于水土流失、化肥过量使用,致使有些茶园土壤盐化、砂化、酸化和硬化,微量元素缺乏,营养少,茶叶越来越没泡水就是营养不够所致,铁观音茶树本来就难于栽培,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彻底解决好,将给这个产业带来致命的打击。而解决这个大问题,就需要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实现部分铁观音制作自动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标准化水平。今后铁观音应当分两个部分制作,一部分是顶级茶,还是保留传统制作方法;另一部分是中低档茶,因较难避免集中采制和用工难,必须用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加工来代替大量的人工,而这方面要攻克的技术难题还很多。
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鉴于农民的知识和观念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试验田效果比开10场会议有效”。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包产到户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一些农民开始追求数量轻质量,粗放经营,管理滞后,制约了农民持续增产增收,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来实现茶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性转变。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的模式,可以建立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实现一户带十户,万户奔富路的新途径。
五、科技创新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企业发展了要回馈社会,一种是直接把资金捐助于慈善事业或公益事业,一种是把科技成果给社会无偿使用,使之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样的受众面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八马总经理王文礼指出,科技进步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已促使他舍得花大本钱引进人才,把大量资金投入科研项目。他说,“我的企业要做的是百年产业,产业是共生共荣的,这个产业需要所有人都来共同维护,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先期投入并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虽然看不到短期效应,但最终还是受益于产业的繁荣。”
他说,国际上的大企业、大品牌科技创新投入都占企业预算的很大比例,八马有实力有能力继续加大投入,做行业科技先锋,同时,在试验、推广、示范、培训等方面尽心尽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产业提升的关键。我国有8000万茶农,7万余家茶叶企业,生产水平参差不齐,规模效益低下,茶叶市场存在着小、散、杂、乱的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培植一批科技先导型的企业来打造品牌,引领市场。八马的经验,尽管是阶段性的,探索性的,但我们从中看到科技兴企的曙光,对我国茶产业持续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林茗 沈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