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差异化经营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采取的重要手段。由于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特殊的垄断地位和作用,加上管理体制、员工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经营与管理上都存在诸多弊端,制约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面对更加开放、竞争更为激烈的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是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必须关注的课题。
区分管理权限
在农村信用社行业系统,至今尚未实施有效的差异化管理,责任也难以落实到位,为此,在经营上建立和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省级联社要细分管理权限。省级联社是行业管理的龙头,对县级联社应在政策上起导向、管理上起指导、经营上起服务的作用。省级联社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更新观念,改变方法,转换机制,强化职能,对县级联社实行差异化管理,通过区别管理权限,优化各种资源配置。要围绕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整体目标,依据辖内各县级联社的存贷款规模、资产质量、领导班子的经营管理能力、盈利水平等因素设定管理等级,不同等级区别不同的管理权限。
2、县联社要细分管理权限。县联社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是融责、权、利于一身的企业法人,要因地制宜确定标准,对各基层社实施差异化的授权管理。县联社要根据界定项目、科学预测的原则,综合基层社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负责人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细分管理权限。根据不同的贷款品种采用差异化的贷款方式,根据不同的信贷规模实施差异化的授权管理,将业务发展、风险防范、提高效益等任务落到实处。
3、各基层社对每个员工进行差异化管理。要根据每个员工所处的岗位,所承担的风险,个人的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工作业绩划分等级,确定员工的各种管理权限和责任,并制定与任务和责任挂钩的薪酬办法。员工等级和管理权限实行动态管理,每年通过严格考核进行调整,彻底改变目前管理权限模糊不清,风险责任难以界定的状况,真正做到以业绩来决定员工的晋升和薪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优化信贷投向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赢利主要依赖于贷款利息收入,只有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才能在做大做强信贷业务的同时,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1、在贷款客户的选择上体现差异化。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完整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严格对客户的家庭资产、所从事的行业、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依据收集的信息,认真评审,科学评级,合理授信,为不同客户对象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支持。
2、在信贷扶持的行业上体现差异化。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不仅在财税政策上进行倾斜,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由过去扶持单一化的传统农业,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效农业转轨,围绕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对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给予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3、在贷款发放额度上体现差异化。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探索建立公司加农户、信用共同体、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坚持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原则,依据客户的不同资产规模,不同风险程度,实施差异化的授信管理,最大限度的满足优质客户资金需求。
实行差别利率
利率作为信贷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资金供需关系的杠杆。要以利率差异化作为防范风险、推进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1、根据信用等级区别利率。在开展客户进行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对信用观念好的优质客户,可以降低利率上浮幅度;对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不仅要从严把好贷款关,还可以在利率上适当提高上浮幅度,促进这类客户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强信用观念,从而使农村信用社不断拓展黄金客户群。
2、根据从事产业区别利率。对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只要符合贷款条件,还款有保障,就应该在利率上进行优惠。对其他行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利率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实行上浮利率,通过在利率定价上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使农村信用社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营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3、根据风险程度区别利率。要综合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担保情况、贷款期限等因素评估风险,对还款来源有保证,放出去能按期收回的贷款,要在利率上予以优惠;对存在潜在风险的贷款,不仅要从严把关,也要在利率上适当提高,促使贷款人增强风险意识,规避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