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现: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贷后风险管理环节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动态监控风险手段,无法有效识别贷款潜在风险,导致不能在不良贷款产生前提出风险预警,只能事后采取补救措施。
自2008年10月份以来,山东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在贷后风险监测、预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考察,深入揭示贷户和行业风险,有效识别并及时控制贷款发放后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失,成效逐步显现。到2008年末,该行五级分类不良率达1.99%,比年初下降2.56个百分点;预期损失率达0.72%,比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
经验总结:贷后风险管理是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有效防控信贷风险的重要保证,也是容易造成贷款损失的重要环节。从根本上转变“重贷轻管”观念,切实加强贷后风险监测和管理,不仅是信贷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也是增强信贷风险控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推动经营效益明显增长的现实需要。为有效做好贷款风险监测工作,该行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现场风险监测操作流程,重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产品竞争力、非财务因素和访谈企业老总及业务人员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价。
(一)设立风险监测岗。风险管理部作为专职风险控制部门,配备得力人员,定期对大额贷款以及占用形态调整、大额贷款初次认定、新增损失类贷款进行现场实地监测。二是强化风险预警,高度关注和防范当前复杂形势下的各种风险,一旦发现贷款主体的潜在风险,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提示,并严密监测潜在风险的变动趋势,防止潜在风险恶化。对于潜在风险恶化,影响到贷款本金部分或全部不能按时回收的问题贷款,快速反应、及时预警,并提示采取补救措施。三是加强对企业和贷款行业调查研究,特别是限控行业和贷款占比较大的行业,科学、客观地分析借款企业的利润结构,密切关注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变动,认真分析借款企业经营动向的调整和管理层的变动对企业未来经营的影响,深入分析借款企业的偿还能力和现金流量,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二)细化风险监测流程。一是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通过现场对企业管理和业务人员进行访谈,全面细致地了解客户各方面的情况,准确地判断客户存在的风险。二是进行财务状况评估。在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和资金实力实地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借款人财务报表中有关数据真实性进行确认、比较,重点研究和分析借款人长短期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综合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三是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根据借款人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信息,评估借款人产生、使用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时间和确定性,判断借款人经营活动和筹、融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变化对还款能力的影响。四是进行担保分析。对由借款人或第三人提供的债权保障措施进行分析,主要从法律上的有效性、价值上的充足性、担保续存期间的安全性和执行上的可变现性进行评估,判断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影响。
(三)形成详尽的贷后风险监测报告。根据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由风险监测岗形成详实的贷后风险监测报告,定期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集中汇报,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研究后确定风险等级,对相关部门和支行发出风险预警通知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及时督促相关支行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切实防止信贷资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