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下午,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沙金乡东扎哈气村村民乔亚军停好小三轮车回了家。虽然拖着一身的疲惫,但兜里装着一天拉活赚的钱,他脸上挂着笑。但在三年前,乔亚军的脸几乎每天都是阴沉的,五口之家全靠他和又聋又哑的妻子种地维持,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无法高兴起来。“碰上亲戚红白喜事,连50元的份子钱都拿不出来。” 乔亚军不是那种好吃懒做的人,夫妇俩的勤劳在村里尽人皆知,“很想找点来钱的活干干,但就是凑不上本钱,求借无门啊!”
时间转回2005年7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到村里推广小额信贷,无需抵押、五户联保。提出申请没几天,信贷员张冬梅就把贷款送到了乔亚军家里。之后,夫妻俩利用2000元贷款盖起猪舍养起了猪,接下来,夫妇俩又贷款种起了菜,养起了羊,乔亚军还买了辆小三轮跑起了运输。2007年,乔亚军成了万元户,正式告别了吃低保的日子。“现在俺们日子越过越有信心,多亏了小额信贷啊!”
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摘自《人民日报》。百余字的故事,让我们反思些什么?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贷款扶贫项目瞄准穷人的事实证明:穷人是讲信用的!
终于有人为“穷人的信用”举起了赞同的双手。因为在此之前,经济学界的部分观点认为:富人比穷人更讲信用,而且认为,在中国,这个观点更是“甚嚣尘上”。国内的一位经济学家甚至也认为:为什么这个世界总是资本在支配劳动,而不是劳动在支配资本?就因为富人比穷人讲信用。他还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富人有财产,要承担风险,所以他只能更讲信用;而穷人没有财产,不必承担风险,所以往往不讲信用。
似乎,很多人都不经思辨地接受了这一观点,接踵而至的错觉也随之产生:银行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机构,热衷于向富人提供贷款,并美其名曰“锦上添花”;银行没有兴趣向穷人贷款,因为“雪中送炭”不符合“经济规律”。总之,他们认为,在现实世界,有本事的人向银行交利息,没本事的人吃银行的利息。
但是笔者认为,所谓“穷人不讲信用”,不过是部分不讲信用的富人在“以小人之心度穷人之腹”罢了。因为,事实恰恰和那位国内经济学家的论断相反:由于毫无退路,穷人们往往更讲信用。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瞄准穷人的小额贷款扶贫项目中,那些还款率高的事实不是明摆着吗?但是,富人往往却是不太在意信用,只相信那些“闪光的黄金”。在中国扶贫基金会长时间、大规模的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实践中,偶尔也会有此类案例。至于为什么总是资本支配劳动的问题,马克思早就有言在先:那是因为穷人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
“穷人是讲信用的!”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贷款扶贫项目用实践书写的事实。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应该看到,薄弱的农业基础,仍需要加强;滞后农村发展,仍需要扶持;缓慢的农民增收,仍需要提速。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形势下,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工返乡回流增多、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景气,广大农民群众的境地变得难上加难。因此,在贫富仍有差距的今天,“相信穷人、瞄准穷人”理应成为我们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