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工作心中有数
旱情就是命令,牛年的鞭炮声还没有消逝,北方大地抗旱保苗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春节假期刚完,为了确保小麦产量,几乎所有涉农部门都开始行动起来,投身抗旱保苗了。
大旱当前,供销社人在做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了安徽省旱情最严重的淮北市。淮北市供销社办公室主任孟健说,他们开过专门的会议,已经布置好了各项支持抗旱的措施。现在,供销社的主要职责是保障物资供应,特别是化肥的及时、足量供应。“昨天(2月5日)省长和农业部长都来你们这里考察旱情,督导抗旱了,你们这段时间工作应该很忙吧?”记者以获得肯定回答的预想问道。“还好吧,没比平常忙多少。”孟主任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或许是因为,不论是在他还是在记者看来,大家都在忙着抗旱的时候,谁都应该是忙碌着的。
还是去一线看看抗旱保苗中供销社人的身影吧。
濉河岸边的金信农资配送中心是淮北市供销社下属农资企业的仓库。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该公司的负责人。得知记者是为采访抗旱而来,寒暄几句之后,他径直带领记者去看他们的仓库。仓库里堆满了肥料。这位负责人指着这些肥料说,抗旱保苗就是要及时供应麦苗返青所需的水和氮肥,这些就是现在用量最大的尿素。金信农资在淮北有200多个乡镇网点,下面的网点需要肥料,少的3吨,配送中心叫上一辆手扶拖拉机马上送到;多的几十吨,配送中心跟厂家联系后,直接发货到点,一般头天要第二天就能送到。现在虽是抗旱保苗用肥的高峰,但是用肥量并不大,一般一亩地只施用10—20斤尿素,供销社在化肥供应上的能力绰绰有余。
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现在农民急着给小麦灌溉施肥,企业会不会囤积化肥,抬高价格后再卖出去呢?金信农资配送中心的负责人表示,去年化肥价格波动较大,他们的冬储肥也是在高价位时收购的,面临着亏损的压力。现在,化肥的售价虽然略有上涨,但是作为供销社的企业,他们既不敢也不能囤肥惜售抬高价格。不敢是因为国家和供销社的政策不允许;不能是因为现在化肥市场已经放开了,拥有化肥销售渠道的已经不止供销社一家,供销社的企业要在竞争中领先,就一定要提供质优价廉的化肥。所以,尽管金信公司已经是淮北最大的化肥供应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有实力以每吨低于市场10—20块钱的价格向它的网点提供化肥,而这些网点也能以每袋(50公斤/袋)低于市场2元的价格出售给农民。稳定了化肥价格,让农民获取实惠,也让供销社的企业在农民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金信农资配送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金信农资有员工20多人,但是记者见到,公司办公室里除了他以外,就只有两三名值班的了,原来其他人多半都到基层跑业务去了。
离开金信农资配送中心,记者坐上汽车赶往淮北市区以南30多公里的四铺乡,也到基层农资销售点去看一看。汽车奔驰在乡间公路上,两边全是麦地。在广阔的淮北平原上,即便它们呈现出来的是满眼枯黄,也依然壮观。抽水浇麦的人们,三五个人一组,在这片枯黄的麦地里忙碌着,抽水的柴油机发出阵阵轰鸣,隔着汽车玻璃一路伴随我们。
缺水不缺肥
来到四铺乡,金信公司的副总经理正在和这个销售点负责人商谈着随后几天的化肥供应。销售点的负责人叫王华,以前也是供销社员工,改制后就支起了供销社在四铺乡的一个化肥销售网点来。他说,现在每天能卖出6—7吨尿素,不够的时候就打电话叫配送中心送来。这里的价格比别的地方要便宜一些,农民都愿意到这里来买,生意还算不错。说话间,两个农民正各自从他的店里搬起一袋尿素,放到他们的摩托车上。据王华介绍,现在四铺乡80%左右麦地已经浇灌完毕。记者见到,王华的门店里还存放着差不多十几吨的尿素。
“抗旱保苗,化肥供应不是问题。问题主要是水!”记者随后来到麦地,一位正在灌溉施肥的刘姓农民说,他们村从腊月开始就陆续有人给麦地灌溉施肥了,直到腊月二十九还有人在地里,中间只有年三十和年初一没人下地,年初二就又开始忙起来了。村里原本早早就外出打工的人,今年都在等浇完苗后再出去。地里的所有机井都是24小时抽水,为了尽早打上水,排队打水的人晚上就抱着被子睡在井旁。要不是前几天国家及时调水补充河里的水,这些井早就抽不出水来了。主要是缺水,要不地里的麦苗早浇完了。
确保小麦返青,最需要的是水和肥。在抗旱保苗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人,尤其是自身并非是农民的人,为了水的供应,忙走奔波,彻夜奋战,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无疑是值得赞赏和学习的。供销社人确保肥料供应,在抗旱保苗中的过程中,虽然没有留下忙碌的身影,却与抗旱大军如影相随,无处不在,这种化有形于无形的贡献也许更值得称道吧。
>>记者手记
无声胜有声 无形胜有形
在抗旱保苗的过程中,供销社是承担化肥供应任务的主角,他们始终从容淡定。而国家和农民也没有为化肥供应短缺、供应不及时、售价过高而操过心,原因在于为预防这些问题的出现,供销社人早在旱情尚未发生之前就做好了准备,他们治的是“未病”。
供销社在化肥供应上,采用市场机制去建立销售网点,储备足够量的化肥,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为国家平抑化肥价格,确保价格不至于大起大落打下基础。用市场无形的手去规范和约束自己、发展自己,服务农民。
这些,或许也是水利建设中应该吸取的经验。如果不能治旱于未旱,像今年这样人山人海忙于抗旱的场面,用不了多久必定还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