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民富鑫荣小额信贷服务中心成立于2007年10月,其前身为定西市安定区城乡发展协会。截至2008年底,该中心已拥有资产438.8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514户,共计727.22万元。
实际上,从2003年-2007年4月,城乡发展协会已经累计发放贷款1854.85万元,实际还款率达100%。然而,自2007年下半年起,由于金融危机逐渐蔓延到世界资本市场,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也受到了巨大冲击,从而导致国际援助项目的在种类和额度上大幅减少。作为200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选的“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重点示范区在国内的主要成果之一,协会面临着自成立以来的最严峻的考验。
为了继续保持其在国内小额信贷领域的领先地位,协会研究决定:从自身着手,主动变革闯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存道路,即:转型为独立经营小额信贷的服务中心。这次华丽的转身,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在资金来源方面由单一的“等、靠、要”转型为自主性改良谋求发展的尝试,此举体现了本土金融机构在应对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时,既能遵循审慎性经营的原则,又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
该中心负责人杨发荣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农村微型金融扶贫模式培训与研讨会”上透露:转型后,中心始终把拓宽融资渠道作为主要工作任务来抓,积极联系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包括与企业集团进行洽谈,寻求合作。仅2008年便实现新增周转资金100万元,运营资产回报率达到10.8%,实现利润18.55万元。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改制后中心经营方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无论是组织架构的优化、制度的坚决落实、脚踏实地的业务培训,还是积极热情的服务理念,这次转变从各个方面为信贷中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首先,中心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了员工综合素质。一是借助小额信贷网络的力量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开阔管理层的眼界,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二是中心出面对基层信贷员进行培训,通过“以会代培”的方式提升信贷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增强了与客户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举办创收技能和信贷知识的培训,密切了与客户的关系,增强了客户的资信水平,也使后继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中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通过借助多种媒体全方位的报道,广大群众对于改组后的中心有了新的认识,并乐于参与到中心的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中心印制了万余份宣传材料,全面地回答了客户对信贷产品、服务质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疑问。运营一年多来,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中心贷款服务的优质、高效、科学,大大提升了该中心的知名度。
再次,中心完善自身规章制度,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自成立之初,该中心便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信贷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运营的安全长久。现在,中心的日常工作分工更加明确,结构更加合理,全体员工能够协调一致形成合力。针对辖区的资金需求的特殊性,该中心还灵活机动地缩短了从申报到审批的时间,改革后,仅1-2天,客户就可以获得融资服务。这一转变不但提高了资金的投放效率,更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最后,该中心坚持审慎性原则,加强了检查防范风险的力度。信贷员经常性地深入农户进行调查,了解农户的创收活动,信贷员将自己了解到的创收信息传递给中心,中心再将自己的要求通过信贷员反馈给农户。通过这一有效的信息流通途径,双方建立了互信的机制,实现了资金的合理利用,即使出现违规使用的贷款也能迅速收缴,最大限度地防范了贷款风险。此外,中心认真执行“贷款联保,降低门槛”的经营模式,由3-6名成员组成贷款小组,实现了组内的相互监督,收效良好。
如今,定西民富鑫荣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已经成长为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但是,就目前部分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包括该中心)依旧存有资金总量少、人员业务水平低等问题,该中心负责人杨发荣呼吁:其一,应由国家相关部门拿出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用于支持小额信贷扶贫,向具有良好业绩记录的机构注资,在农村进行小额信贷扶贫解决低收入人口贷款难的问题,帮助低收入人口开展创收活动;其二,应由上级有关部门拿出一定的培训经费,对非政府组织机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技能和业务水平;其三,应开展调研活动,制定有关激励机制,使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在全球危机和市场竞争中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