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自主选择“人民公社”也是市场经济的体现

□ 乔新生

>>新闻提示 

“人民公社 ”分红人均6000元

  中国仅存的人民公社——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人民公社近日为该乡6个自然村村民分发红利,人均6000元左右。由于分红涉及3000万现金,为了安全起见,有众多警察现场维持秩序。

  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是目前我国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周家庄乡党委副书记王月说,2008年社员的红利近7000万元,其中3000万元是作为现金发放的。周家庄乡有12000多人,按照7000万元粗略计算,人均分红在6000元左右。“(红利)用外面的话说就是工资,一年在村里工厂或者地里挣工分的钱,减掉饭钱、电费等等就是这些钱了。”当地村民说。据悉,一些周家庄人没有分到红利,前段时间还交了钱,这些人是个体户、单干户,不参加农业或工业集体劳动,每年必须要向合作社交纳一定数额的公积金,因为他们享受着合作社的福利。(据人民网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合作社组织,还是现存的人民公社,都不是主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它们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它们适应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社员的普遍愿望。

 

  有人认为这说明社会主义人民公社制度并未过时;也有人认为集体劳动的效率并不低。当然,也有人清醒地指出,个体的成功不等于普遍的成功,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人民公社制度的成功是有多重因素造成的,不具备推广价值。

  自从人民公社制度从我国《宪法》消失之后,家庭承包经营就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表现形式。一些人误以为,农村只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才会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其实,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农村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正是这样的制度安排,为农村经济组织选择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保留人民公社制度,正是在《宪法》的引导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

  这种自主选择权,真正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自主选择权包括是否交易的权利、和谁交易的权利以及选择交易内容和形式的权利。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的村民经过民主决策,选择保留人民公社制度,说明当地村民愿意以这种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合作社组织,还是现存的人民公社,都不是主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它们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它们适应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社员的普遍愿望。假如不尊重个体成员的选择,由国家制定法律“一刀切”,统一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公司,那么,虽然在形式上整齐划一,但是在效率和公平方面却未必能够尽如人意。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尊重个体的选择,尊重个体成员之间相互组合市场主体的制度安排。人民公社制度的存在,不是为了反证市场经济的失败,恰恰相反,是为了证明市场经济的多元化。

  周家庄乡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改革开放以后,成立了农工商合作社。这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说明我国少数地区人民公社制度得以延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从内部来看,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便于土地的集约化经营,这在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地区尤为重要;其次,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劳动力资源,从而创造规模效益;第三,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在土地的征收征用问题上,政府会更加小心谨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资源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人民公社制度与合作经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还有本质的不同。合作经济强调“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按劳分配”。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的人民公社制度,其实是经过改良了的合作社制度。合作社的自主选择原则没有变,民主管理的原则得到了加强,退出机制更加开放,恰恰是这些特征,使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的人民公社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人民公社制度的存在,让我们重新审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从来都是海纳百川,不拒细流。假如倒因为果,借口人民公社制度的成功,而彻底否定市场经济,那么,就是不了解市场经济的真谛;反过来,假如为了强调市场经济的纯粹性,而拒绝人民公社制度的存在,那么,就是对市场经济的断章取义。

  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分析,都不能忽视农村村民的自主选择权,因为正是有了这个神圣的权利,才会有人民公社制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权利,才会出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只有尊重农村村民的自主选择权,今后才能出现其他更好的经济组织和农村社会制度。

  周家庄乡未来会如何,留给人们许多悬念,但不管怎样,我们没有理由排斥这种农村组织形态,更不能因为这个组织取得成功,而否定其他组织形态存在的合理性。或许,这个农村组织就像一个标本,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过去,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