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金融》视角
站在“尤努斯”的肩膀上走自己的路

□ 本报记者 孙思磊

  2006年,一个诺贝尔和平奖的荣誉称号,一个叫做“尤努斯”的名字,让小额信贷再次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炙手可热的概念。孟加拉银行家尤努斯和他创办的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在被冠以“尤努斯模式”的名头后开始成为世界各地推广小额信贷模式的范本。

  借鉴不等于复制

  在探索小额信贷模式多年的中国,“尤努斯模式”也逐渐成为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小额信贷实践者的案头经验。一时间,学习和仿效“尤努斯模式”,似乎成为探索小额贷款信贷模式的必修功课。目前,我国不少农信社加入到学习和仿效尤努斯的“小额信贷模式”的行列,而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学习”则更为直接——通过与尤努斯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合作,在海南全面实施尤努斯的“小额信贷模式”,希望借鉴尤努斯模式的经验,解决在海南农村的小额信贷问题。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尤努斯模式”真的能直接复制到中国农村吗?尽管尤努斯先生在各种著作和演讲中,反复强调“穷人比富人更讲信誉”的观点,但在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农贷不良率比其他商业银行高,到期收回率比其他商业银行也低,却是一个事实。

  一位前往孟加拉实地考察过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学者表示,“尤努斯模式”在孟加拉的成功,有着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要将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做法复制到其他地方,前景并不乐观。这位学者表示,穷人银行在孟加拉成功的因素之一,在于这是一个有着80%穆斯林信徒的国家,他们的宗教中相信“如果人今生欠了债没有还清,来世仍要欠债”,借款人的诚信主要靠宗教信仰来维持。另外,尤努斯乡村银行的贷款对象以妇女为主,其原因在于该国妇女比男人更有荣誉感、更不喜欢赖账、更善于理财,这与我国大多数以男性为主的家庭模式也存在差异。

  海南省农信社与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全面合作刚开始不久,我们尚不能对实际效果和发展前景做出判断。但此前海南省联社一位人士曾透露,接受尤努斯模式指导下的小额贷款的海南农民,对于尤努斯模式的回收贷款的高频率表示不太能接受。此前不少业内人士对尤努斯模式在中国可能遭遇的“水土不服”的担忧,似乎开始显现出来。

  学习理念,走自己的路

  尤努斯先生探索的小额信贷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对于我国推广小额信贷值得借鉴的模式,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借鉴。中国国情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在孟加拉成功的模式,完全复制过来。我们只能通过借鉴“尤努斯模式”的理念,逐步探索出适合国情和区域特色的新模式。作为我国具体实践和探索小额信贷模式的组织,农村信用社应该在多年实践小额农贷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尤努斯的“小额信贷”模式,并加以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之路。

  首先要学习尤努斯的精神。据了解,自1976年从借贷27美元给42个赤贫农妇起,尤努斯先生就开始了他的小额信贷探索之路。他经常一身粗布衣衫,在雨中的乡村穿行,对客户进行了解和为他们提供信贷服务。为了做好穷人的小额信贷,帮他们脱贫致富,多年来尤努斯的小额信贷探索之路不可谓不艰难,而尤努斯对于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坚持才是他最终成功的经验。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既然致力于服务“三农”,致力于做好小额农贷,借鉴“尤努斯模式”首先要借鉴的正是这样一种对农民关爱的精神。农村信用社应该彻底摒弃“官银”意识和作风,树立起为“三农”服务的使命感,关爱需要金融援助的农民,积极探索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内的改革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其次要创新经营理念。当越来越多的银行把富人当作天经地义的优质客户之时,尤努斯却从被银行拒之门外的穷人那里收获了丰厚的收益。这告诫我们的金融机构,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也可以实现商业利润。农村信用社应该重新反思“二八”法则,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尊重客户,关爱客户,为每一个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

  此外,要创新服务方式。农信社要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管理方式,完善自身的小额农贷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户的服务功能,如定期或不定期到农户家中收放贷款,增强农户对农村信用社的亲近感;加大对农户进行小额农贷的宣传与培训,启迪和培养农户储蓄习惯;对贷款的农户提供生产经营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以降低贷款风险等。农村信用社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户着想并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才能赢得广大农户的信赖和支持,这才是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