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岁尾金融海啸的突袭,着实让不少农村中小企业亮起了红灯,企业融资难成了燃眉之急。遍览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闻,“助企业度寒冬”之类的报道层出不穷,不少中小企业的确从中感受到了寒冬中的融融暖意。寒冬之季雪中送炭,毋庸置疑,然而,“雪中炭,该如何送?”却是更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金融危机,确实是使部分中小企业陷入了困境,但是,绝不能片面地看待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当有选择性地对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给予帮助。”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说。
“需要扶持和鼓励那些富有创业性、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需要有勇气放弃那些因生产方式落后、管理不善而出现融资困难的农村中小企业。”姜长云认为,中小企业产生融资需求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部分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是出于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但也有一些是因自身生产方式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的融资需求,而后者,往往是资金筹集受阻的主要对象。姜长云指出,此次金融危机对于善于进取和转变的企业来说,是发展的机遇,而对于本身生产和运作存在问题的企业,是一次淘汰式的筛选。向本身已然是岌岌可危的企业贷款,不仅不能缓解融资难题,反而会增添信贷风险。
“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继续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鼓励大银行机构面向小金融机构开展转批发贷款业务。”姜长云认为,纵然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有很多,但是,能真正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发挥作用的,却为数不多。例如,村镇银行只有区区百家,这个数字与农村中小企业的数字相比,供需差距实在太大;农信社自身的资金储备有限,无法满足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要想让农村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作用,至少要从两点着手:其一,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开展贷款担保业务合作。对于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政府应当加大补贴力度,例如,山西省财政厅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出了向担保公司注资、增加两亿资本金、补贴奖励担保机构、增加专款支持等六项举措;其二,大银行机构应当向小型农金机构展开批发贷款业务,这样,可以从扩大小型农金机构的资金储备入手,解决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然而,欲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不能仅在金融服务方面做文章。“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是政府更应该做的事。”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姜长云强调指出,不能一味地盲目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当由政府担当起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的重任,帮助企业从自身出发,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这,才是使农村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的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