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拉动内需就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核心提示:

  专家指出,庞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较为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我国消费增长乃至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当前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双加速”进程,这使得我国消费市场和经济增长的潜力十分巨大。


农村消费是我国消费增长空间所在

刘铮 章立新

  外需显著减少使得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再一次强调扩大内需,而在这一轮扩大内需中,着眼长远的扩大居民消费成为新的着力点。我国政府已经出台并将继续采取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表述引人注目。住房、汽车消费对此轮经济增长的兴起形成了强烈拉动,当前却都出现低迷,而农村消费被认为是我国未来消费增长的空间所在。

  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09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扩大消费是中国政府在研究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这些方面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将来还会采取一些措施。

  目前已出台的措施包括: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对农民的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众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用财政补助的办法支持彩电、冰箱等家电“下乡”;投资2800亿元进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减少住房困难群体进行消费的后顾之忧等。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有所提高。”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所有这些措施,连同投资转化来的消费,将会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提高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意愿,从而扩大对轻工、纺织、房地产、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为国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扩大投资特别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虽然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但从长远看要靠消费。今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有所加快,创近年来最好水平。但多年来,消费占我国GDP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徘徊,有的年份甚至更低。相比之下,美国是三分之二以上,发展中国家一般也超过50%。

  “消费要想扩大,一是要让大家手头有钱,二是要让大家有钱之后还敢花。”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中低收入人群充满消费愿望,但收入较低。所以扩大消费最好的办法还是提高他们的收入。此外,人们对未来住房、教育、医疗等支出的预期在普遍加大,制约了消费,应改变这种预期。

  从这个思路来看,我国政府正一方面采取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办法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兴建保障性安居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减轻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双管齐下扩大消费的政策取向非常明显。

  庞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较为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我国消费增长乃至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我国当前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双加速”进程,这使我国消费市场和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

  “目前刺激消费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比如调高个税起征点、继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提高住房货币补贴标准等。”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指出。


农民写 写农民

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

  本报讯(记者 马晨山 刘兆明 ) 集中出版一百部农民作品,在我国出版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中国农村文化发展中上的重大事情。2009年1月6日,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6部门主办的“万家社区图书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在北京举办了“农民作家代表新闻媒体见面会”。

  先行入选出版此项计划的9名农民作家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创作经历和体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其间,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司长詹成付首先介绍了“万家社区图书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的进展。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 米吉提热情介绍了20部农民创作的作品。组委会主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与农民作家进行了交流、座谈。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代表组委会致辞,并祝贺首批农民作品出版。

  据了解,百部农民作品将在三年内陆续面世,其中20部农民作品已经由中国社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为百部农民作品作了总序。

  据悉,2007年10月,中央六部门共同开展了“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谋划用3年时间,组织百位作家与农村文化人才结对子,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推动城乡文化共同繁荣,为增强新农村建设软实力作贡献。


如何深化农村改革?

  关键词一:土地

  第一,完善农村土地法律和政策,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土地问题仍然是中国“三农”政策的核心问题。应当采取稳健的步骤来界定、确保、扩大农民的土地权利,使农民享有更大的处分土地的权利,减少现行土地产权关系中内含的不确定性,推动农地的市场化流转,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赋予农民长久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修改有关法律,明确农民土地承包权为一种长久性权利,使农民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权、收益权等在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设计和颁发统一的农村土地使用权证书,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权利登记系统。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公平合理补偿机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缩小强制性征地范围,对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确保征地补偿充分,征地过程公平、公开,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允许和鼓励农民以租赁、参股等办法参与土地收益分配。

  关键词二:农村金融

  第二,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加快建立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整个农村改革的一个“软肋”。客观地说,近几年来我国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农村仍然缺乏足够的金融资源,农户和农村企业仍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农村资金仍在大量外流。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是,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允许新设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加快建立普惠农村金融体系,有效、全方位地为“三农”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尤其是要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农村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三:财政支出

  第三,大幅度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公共服务明显落后于城镇。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机制没有形成,农村公共品的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应以农民能够享受同城市居民基本均衡的公共服务为目标,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创造条件,实行免费的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强乡镇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对农村医生的培训,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四是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障系统有机衔接。提高扶贫标准,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关键词四: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四,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要坚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关系农民工权益和市民化的几个关键问题上取得较大突破。一是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完善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二是抓住工资和劳动保护等突出问题,促进企业改善生产条件确保农民工生产安全,享受工伤及职业病的待遇。三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卫生、疾病防治和计划生育的服务管理。四是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允许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的农民工获得合法的市民身份和权利。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扩大内需十措施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程。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网言网语

  最好能用4万亿做点“四两拨千斤”的事情,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

  ——[云涌]

  4万亿贵不贵就要看怎么花,花在经济转型,花在改善民生,花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花在改善农村教学水平,我看一点都不贵。

  ——[chencheng]

  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措施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是良药还是庸方,关键看部门和地方如何使用这剂药方!

  ——[猫地湾]

  扩大内需的首要前提是民众要有钱,不想着怎么提高民众的钱袋子,什么措施都枉然。

  ——[宜春春宜人]

  4万亿投资不但要扩内需促增长,更要杜绝腐败豆腐渣工程。

  ——[赵资料]

  国务院的十项措施是大好!大对!任何杂音少讲为好!没有了发展什么都是空话!怕兔子吃白莱就不种白菜是大忌!

  ——[阳光海水5599]

  

  (摘自人民网强国论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