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轮转,光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然跨过了人生的不惑之年。
与农信社结缘,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己高中毕业。入社之初,我被分配在豫南一个小镇的农村信用社,两排、11间红色砖瓦房与狭小的门庭组成了一个不足60平方米的小院,9名员工,大多已是年过半百。当时的老主任已经快50岁了,但工作热情高涨,业绩在全县首屈一指。“强将手下无弱兵”。有老主任的率先垂范,社内一班人马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工作搞的红红火火,年终总被县联社评为先进单位。
那时行社一家。一起办公,就那么几个人,虽然工作条件苦一些、工作环境差一些、工作时间长一些,但却没有人叫苦喊累。老一辈信合人务实肯干、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年轻的一代。
八十年代中期,我被调到县联社工作,开始用手中的拙笔和心中的激情讴歌农信社的好人好事和新风新貌。
前些日子,我又一次回到了豫南,急切地步入信用社的院内,左看右寻,当年的踪迹已然所剩无几,倒是最后边一排带着水泥柱的平房和院中的那口水井还在,述说和印证着小社曾经的热闹非凡和如今的日趋繁荣。
如今的农信社,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窗明几净的柜台、功能完备的电脑、坚固如钢的防盗设施、快捷无比的通讯设备,一举取代了三十年前的低矮土房、粗糙的水泥柜台、破旧的大黑算盘、木质的营业门窗和手摇的电话机。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决于国家对农村金融事业的大力支持、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信合人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取决于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朋友的鼎力相助。所有的这一切,为农信社更加美好的明天奏响了强有力的音符。信合人翘首以盼的农商(合)行在全国已相继成立,我们期待着前景辉煌的农商(合)行遍地开花,深深扎根于广阔无垠的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