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棉纺行业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日子很不好过,用一个现在网络比较流行的词形容就是“囧”。
与10年前相比,棉纺企业的感受虽然都一样:艰难。但,不同的是,经过10年风雨历程和岁月的磨练,他们的起点和苦处已然不同。
10年前,棉纺行业生产能力低下,科技水平低,棉花和纱线产量不到现在的1/2,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刚刚走出统购统销的计划时代,还沉浸在古老的交易方式中。经过10年的蜕变,棉纺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增长,2000-2004年五年间,我国纺纱能力由3450万锭(不含气流纺)增加到6700万锭,累计增长94.6%;全国纱产量由657万吨增加到1120万吨,累计增长70.5%;2007年纱布产量已经提升到1996万吨和457亿米。棉纺科技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些新型纱布和面料的层出不穷上,从一件衬衣售价5000元,足以看出今天我国棉纺行业科技创新的力量。今天,棉纺市场已经迈进了国际化的门槛,棉纺企业的购销形势灵活多样,在内外棉价格差距下,选择也随心所欲了很多。伴随着体制改革浪潮,破旧出新时不我待,改变老的经营理念和建立新的经营模式,成为企业改革的方向。目前,大部分棉纺企业已经完成了改制,在企业体制改革中,民营企业迅速崛起。
10年前,棉纺行业因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初加工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影响步入低谷;10年后,因为生产能力过剩,陷入追求数量规模而无价格优势和粗放型增长模式的困境,棉纺行业再次迎来了寒冬。
落潮自有涨潮时。10年前,棉纺企业熬过了三年压锭调整时期,2001年开始迎来涨潮。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7632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05.5亿元,实现利润159.9亿元,出口交货值749.1亿元,分别占同期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的21.2%,利润总额的25.3%和出口交货值的13.1%。
2008年,棉纺行业又进入了“寒冬”,但我们看到,这也是产业整合调整的大好时机。未来,棉纺企业发展的方向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品牌贡献率,提升产品价格,走科技创新之路。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再次迎来行业涨潮,实现新的腾飞。
◊ 业内视角
计划与市场 中国棉花流通体制的十年轮回
□ 张洪洲
如果说2008年是棉花行业不平凡的一年,那么10年前的1998年便是棉花行业惊天动地的一年,是造就不平凡的一年。这两个年份跨越10年,跨越世纪遥相呼应。
1998年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的国发[1998]4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使棉花行业改天换地。棉花由供销社棉麻公司统购统销、统一下达购销价格的计划体制被打破,各类棉花加工厂蜂涌而上并严重过剩,之后推行的检验体制改革又注定了这些加工厂生命的短暂或曲折;推行由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执行的公证检验,棉麻公司的检验结果不再被认同;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组建了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并依靠国家储备调控市场;明确并强调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商品棉交易和政策棉采购、投放中的地位,也注定了现在和将来的储备棉收储模式。
1998年以来,棉花由垄断经营到充分市场竞争,又发展到由于过剩引起的惨烈竞争,棉花流通体制实现了国内的市场化。近几年棉花进口配额发放量基本大于实际进口量,内外棉价差由过去的每吨四五千元下降到现在的几百元,甚至出现倒价差,基本实现了国内外棉花市场的接轨、内外棉价格的接轨。棉花在10年内不但实现了国内市场化,还实现了国际化,实现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对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
在市场一派庆祝胜利的时候,迎来了2008年,不平凡的2008年让一切都变了。只收储新体制棉花使政策棉与市场棉截然分开;固定价格收储使政策棉花价格大大脱离市场价格;在打破供销社垄断经营10年之后又培育了400型企业的相对垄断;不低于2.6元/斤的收购价格又让我们看到了定价收购的影子;未来进口配额控制可能降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程度。棉花流通体制改革10年后好象又从市场回到了计划。
从社会主义诞生之日起,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市场占上风的当今,世界最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了应对自由竞争产生的经济危机开始了大规模国有化。棉花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走向市场,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又向计划靠近。可见计划与市场并非完全对立,无论计划与市场都要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作用,以达到利国利民并惠及世界的目的。世界经济如此,棉花亦如此。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10周年之际,祝棉花行业一路走好!
10年前的砸锭 10年后的“疯狂”
□ 李 仁
自1998年以来,似乎我国棉纺行业的扩张一直没有停歇。如今,仍旧陷入其中不能自拔。10年前,棉纺行业砸锭的成效,已经被高速发展的棉纺生产能力所取代,进而带来的就是今天棉纺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疯狂。其中,也隐藏着巨大风险。
自1997—1999砸锭以后,我国的纺织业2001年再次进入高速发展期,主要表现在,前期的江浙粤等地气流纺纱进口设备成倍增长,仅2003年底杭州海关申请待批的气流纺纱就有3000多台,2005年我国的低支纱生产、华仔布行业进入鼎盛期,2006—2008年开始走下坡路,产能严重过剩。
以山东、河北、湖北、河南等为代表的环锭纺,自2004年进入“大干、快上、一年翻一番”的圈地时期,各棉花主产区的中小棉纺厂如雨后春笋般“跑步”建成,对棉花的需求和产能急剧膨胀。据统计2000年底我国纺纱锭数约3500万锭,2006年底则达到8000万锭以上,2007年底业纺织协会的调查结果为近1亿锭,某些调查机构测算数据甚至达到1.2亿锭。
中国棉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高潮和产销形势景气度最高是在2006年,一是2003年、2004年我国棉纺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都在100%以上,2005年也达到40%以上,而2006年以后增速不断下滑,2008年1月-9月棉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为-2.29%,增幅比2007年同期下降27.53%;二是自2002/2003年度起我国就由棉花出口国转变为棉花进口大国,国内棉花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棉纺厂对棉花需求的增速,2003/2004、2004/2005、2005/2006年度我国棉花进口量分别达到197.17万吨、165.52万吨、411.17万吨。
自1998年棉花市场开放以来,我国纱线市场出现六个特征:
一、整个纺织业对出口的依赖度过高。2004年—2006年外销对产业利润的贡献率甚至达到60%—70%,因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全球消费市场大面积萎缩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业受到冲击最大。
二、高支纱和高档面料产能过剩。部分棉纺织厂“小马拉大车”,积极响应“提高产品档次,全力产业升级”的号召,高支纱、高支高密坯布,紧密纺项目接连完成,国内相当一部分大中型棉纺厂JC40s以下的棉纱订单基本不做,生产和销售重心转向JC60s及以上棉纱和宽幅、特宽幅坯布上,高支纱和高档面料产能过剩。“内战猛于虎”,棉纺厂、服装厂间为了拿到订单,展开恶性降价竞争。
三、由于纺纱、织布乃至服装的利润不断压缩,有的环节甚至“透明”,因此棉花、涤纶短纤等原料成本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2007年和2008年棉花成本占到棉纺织厂总成本的67%—72%,纱价随着棉花等上游原料的大幅波动而波动,棉纺厂非常被动。
四、棉纺厂中涤纶短纤、粘胶短纤及其它化纤原料的应用比例大幅上升。2006年和2007年我国涤纶短纤的产量分别达到582万吨和704万吨,基本与纺纱用棉量相当,因此针对近几年纺纱配棉比例的争论颇多。从棉花的消费量来倒推,2006年和2007年纺纱配棉比在55%和53%左右,2008年将更低。
五、棉纺织厂普遍出现“一低一高”。棉花、涤纶短纤等原料库存越来越低,从2001年—2003年的45天到60天,降至2008年的20天—30天;而棉纱、坯布月底库存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笔者了解,目前很大一部分纺企的产品库存在一个月以上,不仅大量占压流现金,而且给职工和银行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六、“两头难销,中间好卖”。自2006年以来,低支气流纺支和高支(60s以上)棉纱的销售开始全面“滑坡”,两者都是因为盲目扩产所致,而普梳纱则由于大中型棉纺厂让出市场份额,小纺纱厂趁机占领阵地,形成“交错”形势,在外销订单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大中型棉纺厂必将全力争夺内销市场。
◊ 企业故事
没有停止的改革步伐
□ 本报记者 吉宝飞
正如改革开放30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也已走过了10个年头。在这10个年头里,大多数棉花企业进行了改造和改制,山东省鲁棉集团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之一,其从来没有停下经营探索的脚步,今天的它,身上已深深烙上了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印记。
1998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后,棉花经营企业彻底走向了市场。很多棉花人士都不会忘记1998年,从那年开始,棉花企业在市场中开始自己游泳。
自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棉花市场的不断发展,棉花企业旧的经营形势慢慢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为此,国家鼓励企业改制,走自强之路。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浪潮中,为了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和发展,顺应国家政策号召,2006年,山东省鲁棉集团总公司在山东省棉麻公司基础上改制而成。
山东省鲁棉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理顺企业体制的工作。先对山东省棉麻公司进行有限责任公司改造,再以改制后的山东省棉麻有限公司、山东省供销集团总公司、山东省天元纤维有限公司等共同组建山东省鲁棉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化运作模式为公司业务开展和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这几年,公司通过调整业务思路,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棉花业务对接的运作模式,有力地带动了购进和销售业务的开展。
企业通过在体制、经营管理机制上的不断调整和创新,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
他们在2002年度被省政府确认为山东省大型商贸企业,2003年度被确定为山东省6家大型物流配送企业之一,2004年被确定为全省15家重点培育发展的流通大企业之一。从最初的山东棉麻有限公司到今天,该企业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而且硕果累累。也正是这些不断的改革,让他们逐渐强大,并成就了一串串辉煌。
山东省鲁棉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9月,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棉花收购、加工和购销经营及仓储运输业务。集团现拥有独资、控股企业20余家,其中棉花储备库5座,拥有货场面积36万平方米,库房面积12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5条;省内棉花加工厂7处,拥有大型棉花加工设备22台套,年加工能力5万吨。公司还拥有中型棉纺企业一处,棉花检测中心一处。公司资产总值40余亿元,2007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44.5亿元,利税5500万元,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流通企业30强”企业。
请进来与走出去
在全省纺织业中首个组建中外合资企业,到如今发起“战略联盟”,创造以12万纱锭带动40多万纱锭的奇迹;个人生产效率全国最高,创下万锭用工仅30人的新纪录;作为全国首批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之一,技术先进程度跻身国际第一梯队,10年间出口业绩年均以500万美元递增,近一年新投产的精密纺产能占全球十分之一……这一连串令人惊喜的数字,就是由无锡第一棉纺织厂(一棉)——一家有着85年历史的国有纺织老企业创造的。让老企业铸造百年辉煌,建设世界第一流纺织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一棉一直坚守的经营信念。
引进外资迈出第一步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棉就与香港长江制衣集团公司合作,在全国棉纺织行业第一个举办来料加工补偿贸易项目,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引进当时最先进的3万锭全流程纺纱设备。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双方先后合资创办了“新联兴纺织”、“长新纺织”、“长新房地产”、“泰州长新(兴化)纺织”、“长江精密纺织”等5家中外合资企业。20多年来,一棉引资近2000万美元,先后从瑞士、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国家引进400多套国际先进设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比1978年增长30倍。一棉为老厂改造源源不断注入了资本活力,把国有资产嫁接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实现了资本的国际化。
依靠资本和技术国际化的浸润,一棉产品具有了“品种覆盖宽、质量档次高”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现在一棉的精梳纺、精密纺纱、烧毛丝光纱线的生产能力领跑全国乃至世界同行。生产的精密纺纱线、米通纱、丝光纱线和弹力布等高档优质产品已打入国际高层次市场,成为瓦伦蒂诺、皮尔·卡丹、马狮龙、安诺庞玛、鳄鱼恤等国际著名品牌服装的用纱和面料坯布的供应基地。
管理创新练内功
“好产品到底有多好?”为求证这一答案,管理创新成为一棉提升内功、推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做强,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硬件”,也要有先进的管理“软件”。一棉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博采众长。定期邀请国际纺织专家来厂咨询指导,聘请国际审计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派员学习日本尤尼契卡公司和帝人公司质量攻关、新品开发的方法,学习马来西亚槟城纺织厂的劳动用工管理;企业内部开展“全员学”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在学习中企业管理得到不断创新,大胆打破传统工艺流程,将棉纺工艺重组整合,制订新的设备维修作业方式和轮换件周期,探索了新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从而使质量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万锭用工是评判棉纺织业管理现状的关键性指标,在一棉的现代化设备车间里,万锭用工仅为30人,这个数据仅为全国同行的零头,已一步跨入国际一流水平。
做强后的一棉目标转向做大,让更多的好产品进入市场,一棉走出城门组建联合舰队,走出厂门开进园区寻求集约发展,走上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棉起步于当时无锡城门外,斗转星移间,已身处闹市中心。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拳脚,走出城门,一棉从收购泰州市长新(兴化)纺织公司开始,先后协作管理泰州泰达纺织公司、江阴新颖纺织厂等民营企业,组成联合舰队,通过输出管理与技术写就了“以小控大”的佳篇。
(元 英)
◊ 记者手记
科技创新领风骚
通常,我国出口一件衬衣约3—4美元,然而2007年,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的一件衬衣却卖5000元。我们不禁反问:“同是衬衣,为啥差距咋这么大呢?”这就是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是纺织行业正面临的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导企业“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靠规模扩张、以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也就是说,我们在达到经济规模的同时,要追求规模经济。
2005年,纺织品出口完全放开以后,中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招来了欧盟、美国的设限与贸易战。当时,为了平息他们的过激情绪,前商务部长薄熙来说:“中国要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
这句经典的语言也在国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人说“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国家的巨大贡献,有人说它道出了中国纺织品量大、价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赚辛苦钱”的现实与无奈。这让我们看到,依靠“廉价”富国强民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和漫长。
从“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到“一件衬衫卖5000元”,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它说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纺织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是必然选择,诚如有专家说,我国纺织行业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期,靠规模扩张、以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据了解,这种5000元一件的衬衫,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领子、袖口比较易脏的部分,采用了具有抗污、拒油功能的面料;衬衫前片容易被水、果汁等玷污,采用了经过防水处理的面料,清洗时只需轻轻一抖,水珠就会像珍珠般滚落下来;热天后背比较容易出汗,衬衫的肩部和后片因而采用了具有吸水特性的面料。更难得的是,在经过三种后整理技术处理后,面料在颜色、色光和缩率上保持完全一致。
看来,纺织产品开发大有文章可做,小小的一件衬衣,价值与其所承载的科技含量成正比,科技创新正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形象,赋予纺织产品新的价值理念。尽管我们并不奢望所有的衬衫都卖5000元一件,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纺织行业的转型与调整,在不久的将来衬衫的均价绝不是3—4美元一件, “衬衫与空客”的价值之比也不会永远是8亿:1。
如今,受金融风潮冲击,让纺织行业感受到了阵阵寒意,纺织企业的日子早已在六七月份提前进入了“寒冬”。纺织企业感觉到,这样的日子很窘迫。然而,一件售价5000元的衬衣告诉我们,纺织产业春天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后的纺织行业发展将由科技引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