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12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对完善化肥淡储制度的探讨

原 野

  化肥淡储素来被称为化肥市场的“蓄水池”,对化肥市场的影响很大。化肥生产是全年生产,季节使用,旺季时间短,淡季时间长,存在淡季时化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人要、而旺季农民大量用肥时生产企业又生产不过来的问题,而淡储则有效地化解了化肥生产与使用不均衡的矛盾,有利于化肥市场的健康发展。

  现有化肥商业淡储模式的利与弊

  目前我国化肥淡储实行的是商业淡储模式,具体执行的文件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该模式概括起来就是20个字,即企业储备(所有权属于企业,储备与经营相结合,储备区域内分开考核)、银行贷款(银行提供贷款支持)、政府贴息(中央财政给予利息补贴,不给予储存费用补贴)、市场运作(出入库由企业决定。自负盈亏:盈利归己,亏损自担,市场风险由企业承担)、台帐管理(要求承储企业必须建立进出货台帐,并且要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公开招标(通过公开招标来确定承储企业)。

  应该说商业淡储制度的实施,对促进我国化肥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保证化肥市场的淡储旺供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一种比较好的化肥淡储模式。具体说来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通过贴息的方式鼓励化肥流通企业和化肥生产企业在淡季时积极储存,较好地解决了淡季时生产出来的化肥无处去的问题,使得化肥生产能够正常进行。二是保证了旺季时的化肥供应。旺季时农民需肥量大,而化肥企业的生产负荷是稳定的,不可能因为是旺季就能使产量大幅度增加,这时淡储的化肥就发挥了积极作用,保障了旺季时的农民用肥之需。三是有利于平抑旺季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旺季来临时,农民用肥量很大,有可能因为市场供给不足导致化肥价格快速上涨,而淡储化肥的投入,将有效缓解市场供需矛盾,抑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保护农民利益。

  但现有的商业淡储模式,也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

  一是淡储风险问题无法解决。如果淡储出现了比较少量亏损,承储企业可以自己承担;但如果出现了比较大的亏损,现有的模式还是要由承储企业自己来承担,这是不太公平的,因为毕竟在在完成国家任务,并不完全是一种企业行为。有些承储企业可能会吸取教训,下年度不再承储或只少量淡储,导致淡储任务无法完成。

  二是现有的商业淡储模式还存在着一个保护农民利益机理性不足的问题。既然是商业淡储,那么承储企业就自然而然会以追求利益为目标,作为承储企业,它本质上是不会主动地降低销售价格,来保护农民利益的,相反,它还有把价格推涨抬高的意愿,因为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什么能平抑价格?商业淡储模式主要是通过增加化肥市场供给量,影响供求关系来降低化肥销售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但这种保护方式是明显不足的,如果国际化肥市场行情好,国内化肥大量出口了(因为新的关税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像过去一样的严格限制国内化肥出口),或者化肥生产情况不好,产量严重不足,这些都会导致国内化肥供给量严重不足,那么淡储的化肥可能不仅不能平抑价格,而且还会推涨价格。

  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针对现有商业淡储模式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是种比较好的选择。

  一、只有建立了国家化肥储备,才会牢牢地掌握主动权。因为国家储备不会像商业淡储一样存在着利益驱动的问题,它会不折不扣地完成国家下达的淡储任务,真正做到淡储旺供;同时能真正平抑价格,在旺季时即使化肥市场价格涨得再高,国家储备的化肥也会以平价供应给农民,从而对市场价格形成明显的下拉作用,有效保护农民利益。

  二、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是国家调控化肥产业的重要途径。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可以稳定生产企业的市场预期,降低生产企业库存积压的风险,有利于防止化肥企业停产减产损失,提高化肥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对化肥生产企业是非常有利的。而化肥企业生产稳定后,化肥市场的供给量就得到了有效保障,旺季时农民的化肥需求也得到了有效保障,这对农民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是完善化肥市场体系的根本举措。我国化肥供需总量平衡,但市场却经常出现局部“紧缺”和“过剩”的现象,假冒伪劣化肥不断扰乱市场、侵害农民利益。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能够有效调节市场供应,哪里紧缺就往哪里投放化肥,假冒伪劣化肥的生存环境大大减少,引导市场更加规范。

  目前国家对重要的战略性物资如石油、棉花、粮食、食用油、猪肉等都建立了国家储备制度,国家储备有一套成熟与成功的运作模式。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对保障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效仿这些战略物资的做法,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很有必要。具体操作上,应遵循“择优收储、按需建库”的原则,把化肥储备库主要放在农业生产大县,为保证国家化肥储备的成功,可先在部分农业生产大县进行试点。

  有专家对国家化肥储备的具体运作进行了测算。目前农民的施肥量大约是1亩100斤-120斤,如果按照100斤计算,一个产粮大县(如吉林农安县)500万亩耕地约需要25万吨肥料(实物量)。根据市场调查,只需拿出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只需要存上5万吨肥料,就可以把这个县500万亩土地、25万吨实物总量的肥料市场管理起来。如果是200万亩的产粮县,有2万吨的中央化肥储备就能解决问题。实施国家储备,由专门的公司负责集中的监督和管理,淡储6个月算下来,包括利息、储运、人工等费用,每吨肥料约增加200-300元的支出,5万吨大约是1000-1500万元,如按全部种植面积500万亩计算,相当于一亩地平均只需要2-3元钱,就把用肥旺季价格猛涨问题解决了。比起农民天天喊涨价、质检部门集中打假,这个投入产出比很划算。

  专家指出,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出国家储备制度的作用,真正解决企业生产环节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农民享受到触手可得的实惠,化肥储备才能成为不折不扣的、三方受益的有效载体。

  但对是否有必要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市场也不乏有质疑的声音,其中最大的质疑就是该方案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有人认为,由国家一手操办,盈亏大包大揽,这似乎与国家坚持化肥市场化改革方向不符。

  商业淡储和国家储备互为补充

  笔者认为,化肥商业淡储模式与国家储备模式可互为补充,建议建立两种化肥淡储模式,在现有商业淡储模式的基础上,再增加国家化肥储备模式。现在有观点认为,要以国家化肥储备模式来取代商业淡储模式,对此笔者并不赞同。因为虽然化肥商业淡储模式有其不足性,但总体来看,商业淡储还是能发挥很大作用的,是一种比较好的淡储模式,特别是其指导思想是市场化,这与化肥市场化改革方向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在正常情况下,特别是市场比较平稳的时候,应以商业淡储为主,而只有当市场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才以国家储备为主。例如,市场价格波动很大,淡储风险比较大,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都不愿意搞化肥淡储,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及时启动国家化肥淡储,保证化肥市场的平稳发展。另外,在化肥大量出口或生产厂家大量减产,有可能导致国内化肥资源供应不足时,这时就应采取经济性手段,必须时采取行政性手段,加大国家化肥储备力度,保证旺季时农民的化肥供给,抑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保护农民利益。

 

  背景资料:我国化肥淡储制度的演变过程

  1997年以前,我国化肥淡储实行工业淡储办法,也就是把化肥视为一种重要工业产品,由国家组织安排化肥的淡储工作。1997年,实行商业淡储办法,中央财政补贴利息。1998年至2004年,取消商业淡季储备,实行救灾化肥储备制度,同时,实行化肥指导价格,鼓励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户淡季储备化肥。2004年12月至今,维持救灾储备,同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化肥商业淡储制度,每年十月份进入化肥使用淡季后,由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招标方式,选择部分流通、生产企业承担化肥淡季商业储备任务,将企业淡季生产的化肥收储一部分,由国家财政贴补淡储利息,存到第二年三月份春耕用肥旺季到来时投放市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