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忻州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们真正从小额农贷上得到了收益。这项惠农工程,不仅帮助种地的农民靠地致了富,养畜的农民靠畜发了财,办加工的农民靠加工增了收,而且帮助农村壮大了产业,引导农民拓宽了致富门路。
雪中送炭:小贷款证的大作用
“这个‘本本’好(‘本本’指贷款证),不需求人,不用落情,只要讲信用就行,咱农民确实离不了。”原平市王家庄乡王家庄村农民冯保寿说。他全家4口人,4个劳动力。2000年8月19日就首批领到了贷款证,被评为较好信用户,由于他诚实守信,2002年就提升为优秀户,2007年贷款授信提高到3万元。在他的贷款证上贷款、还款、结息记录共有76次,他们全家靠着小额贷款过上了小康生活。今年他种的13亩地可收入2万元,养的1000只鸡可收入1万元,自家开的加工粉条、粉面小作坊可收入2万元,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5万元,全家人均纯收入12500元。
神池县义井镇庄儿上村农家妇女陈素珍,2003年就被评为优秀信用户,她利用小额贷款2003年开办了油坊,油坊挣了钱又养起了农用车,开了小卖部,加上种植的30亩地,年纯收入可达6万元,一个3口之家早已是小康水平了。她逢人就夸贷款证的作用:“这个本本作用可大着哩,啥时用啥时贷,感谢信用社为农民办了这件好事。”
定襄县南王乡择里村养牛大户刘关灯,今年57岁,全家7口人,有4个劳力。1997年他们迁居该村开始养牛,缺少资金、难成规模成了老刘的心病。2003年他被评为信用户,得到了信用社的贷款支持,5年时间由最初的5头牛发展到现在的60余头,增加收入20多万元,盖起了新房,娶回了媳妇,成了全村的富裕户。今年他又购买西门达尔牛17头,现在总价值近20万元。除此之外,他种植的16亩玉米和土豆还可收入25000元。老刘感激地说:“我由穷变富多亏了信用社,没有信用社,就没有我的今天。”
小额农贷不仅使广大农民得益,尤其使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户迅速致富。社梁乡井裕沟村农民乔永亮,2003年办理了2万元小额贷款,购回30箱蜜蜂办起养蜂场,当年净挣3万多元,还清了贷款,现在蜂场每年可收入5万多元。楼子营镇柏鹿泉村农民周贵斌,2003年办小额农贷3000元,买了一辆三轮车跑运输,两年时间还清了贷款,盖起了新房。
农户小额贷款真正成了农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为农民增产增收开辟了“绿色通道”。
星火燎原:信用村在蔓延
忻州市农村信用社始终把创建信用村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信贷扶持,着力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力求把信用村办成农村基本情况的信息点、农村文明建设的模范点、支农服务的示范点、信用工程创建的带头点和农业产业化的推动点。
神池县是个纯粹依靠农业的山区小县,六年来,县信用联社人员深入210多个山庄窝铺搞调查,提供致富信息,发展信用户,目前发展信用户15471 户,占全县总农户的68.9%,累计发放贷款2.7亿元,帮农民走上致富路。八角镇小严备村农民李志刚,2003年从信用社贷小额农贷4万元,买回优种羊60只,当年收入3万元,当年按期还贷2万元。此后他不仅全部还清贷款,还盖起了新房,乐得他逢人就夸:“小额农贷手拉手,致富路上并肩走。”有李志刚的示范,该村共有30户农民贷小额农贷75万元,发展养羊3000余只,户均50只,全村人均纯收入由500元增加到3000余元,一跃成为全县调整产业结构致富的先进村。
神池贺职乡岭后村是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2002年就是信用村。全村98户、320口人。2005年在村委的大力协助下,将八十年代的拖欠贷款全部消化,成了全县唯一的无不良贷款村。全村除孤寡老人外,82户全部被评为信用户。村书记贾如娃说:“我们村是18年前从深山沟里搬出来的,那时候穷得很,这几年全凭信用社的支持,我们感激信用社就要做到诚实守信,现在我们村户户都是信用户,人人都是信用人。”目前该村共有44户贷款56万元,主要用于发展养殖业。全村共养羊4000多只,户均40.8只。圈舍养猪1户45头,养牛1户30头,全村仅畜牧业一项收入48.6万元,人均1174元。去年获得了“省级信用村”的荣誉称号。
目前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发展信用乡镇20个,信用村821个,其中省级信用村100个。在培育的省级信用村中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有35个,占到省级信用村总数的36.1%。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总户数133883户,其中已评定信用户73713户。累计发放小额农贷42.6亿元。通过信贷扶持,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和“一村一品”的特色高效农业新格局。
尾声:一枝红杏出墙来
七年间,忻州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23.59亿元。到8月底,农户贷款达到35.06亿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由2002年初的3.75亿元达到现在的25.9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5.88%,增长了5.93倍,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户贷款的比重,从2002年到2006年一直保持在38%以上。截至2007年底已创建信用村821个,占到辖内行政村总数的16.8%;创建信用乡(镇)20个,占辖内乡(镇)总数的10.47%;评定信用户35.42万户、创建信用市场(街道)49个,发放贷款证32.65万户(本),发证率达到48.55%。
7年间,全市农村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425元增加到2007年的2516元,增长了1.76倍。
忻州市农村信用社实行小额农贷帮农民致富的做法引起了山西省联社的关注,2007年8月在河曲县召开现场会,其经验得到了推广。
忻州市农村信用社“控大放小”推广小额农贷的做法,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也随之大幅度提高。近年来,省内不少市、县级联社到河曲取经学习,不少新闻媒体也进行了采访报道。
>>业务引深
专业合作社的笑声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的典型,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农村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因此,忻州联社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帮建制、帮资金、帮结算、帮管理”,促其健康运行,使更多的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繁峙县杏业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阎智才说:“过去是单门独户搞经营,现在是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杏业专业合作社是由繁城镇赵庄村25个农民于2006年5月组建的,该合作社是以杏为主发展生态经济林,主要负责服务技术指导、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全方位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目前总面积达到1600亩,其中挂果面积已达1000余亩,去年县联社给予贷款75万元,重点用于种苗的购置试验和肥料的购进,引进了桃、杏、李子每种各两个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同时,该合作社还帮助当地果农调用优质肥200余吨,优质种苗5万余株,受益农户达到500余户。截至今年8月底,该合作社总收入达到450万元,仅此一项村里果农平均收入4000元,一个无主导产业的村变为“水果之乡”。
到目前,全市农村信用社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107个,主要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和运输业。今年已累计投放贷款2148万元,合作社总收入达到2883万元,受益农户3965户,收入640余万元。
产业与商业的变奏
在小额农贷逐步深入人心、工作逐步规范以后,忻州市农村信用联社又提出“扩大贷款面、提高贷款额、延长贷款期”,进一步延伸小额农贷、强化服务功能。贷款额根据信用程度最高提升至10万元,在贷款期限上扭转了过去“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做法,而是按农户实际生产的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贷款限期。
海红果是河曲县的一大特产,2005年河曲联社共投放贷款95万元,支持新建了上规模的山西走西口海红饮业有限公司,截至目前,该公司共加工生产各种果品6000吨,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为农民增收40余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内蒙、陕西、宁夏、河北等市,还解决了37人的就业问题。
截至目前,忻州全市共建成信用市场49个,评定信用商户1154户。支持县域经济企业86个,其中支持“两区”项目29个,投放贷款0.82亿元。这些企业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养殖业、铸造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已实现产值27.13亿元,实现利税3.0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46264户,安排就业人员19586人,真正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