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海峡两岸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举行
11月28日—29日,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台湾事务办公室、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和台湾省农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两岸合作社在参与农村合作金融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解读国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就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进行研究和探讨。
会议邀请了央行、银监会和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就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背景、发展现状以及各类新型机构在实际运行中的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台湾地区农会的农村金融专家介绍了台湾地区农会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情况,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销合作社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包国新出席会议并讲话。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农村金融问题,为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逐步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组织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提供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微型金融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
国家对于参与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开放性政策,为各类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机遇,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舞台上,一批新的参与者正在成为演绎农村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长期扎根在农村的供销合作社,也正在探索成为这股农村金融“新势力”中的一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金融薄弱的问题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众多商业银行的撤离,使得“三农”金融服务被边缘化的情况更加严重,丧失了金融支持的农村经济发展显得步履维艰。对于这样的发展困局,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供销合作社有着更深刻的感受,这也成为供销合作社尝试农村金融试验的原动力。就在众多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撤退”时,一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农村金融试验却在悄然进行。
试验一:组建担保公司
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农民“贷款难”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贷款担保难,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浙江省瑞安市供销合作社与市财政局共同出资500万元成立了农村信用担保公司,担保公司把注册资金存入信用社,并以此为担保金,获得10倍于担保金的贷款,信用社对担保公司推荐的客户给予融资服务,这一尝试大大缓解了部分农民的融资难题,受到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这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村金融试验中投下的第一颗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逐渐繁衍出累累硕果。截至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成立农信担保公司38家,注册资本金约4.5亿元,为各类为农服务组织和农户提供担保业务5213笔,担保额约18.3亿元,很好地解决了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难题。
试验二:“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2004年,瑞安市供销合作社、市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农村合作银行、农业局、科技局等8家单位共同参与发起,组建了瑞安农村合作经济协会。在协会的框架内,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供销合作社利用网络优势帮助专业合作社产品开展市场销售,信用社为农民生产提供融资支持,农业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技术支持,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目前浙江已有20个县开展了“三位一体”试点。
试验三: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
为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的融资难,供销合作社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在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服务。
山东沂水县姚店子镇供销合作社,指导农民在蔬菜协会的基础上自愿发起组建了“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依托生姜产业,利用生姜在种植、收购和加工环节资金需求上的季节差异,在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成立以来,已经为社员提供22笔资金互助业务,累计互助金额83.7万元。与此同时,一些资金互助已经突破单个专业合作社,在专业合作社之间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专业合作社已达60家,互助业务量累计13129笔,互助金额累计2.2亿元。
试验四:参与农信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建设
部分地区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建设,发挥基层网点熟悉农民和农村经营业务的优势,与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如安徽省利县供销合作社参与了该县农信社改革,芜湖市供销合作社参与发起成立了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等。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组建村镇银行的有2家,参与农信社改革的有10家。
新课题:诸多问题亟需探讨
尽管金融试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家对于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性政策也给供销合作社的农村金融探索之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对于长期以来以农村流通服务为“三农”主渠道的供销合作社而言,在探索参与农村金融服务这条“陌生”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之道。
第一,如何广泛推广专业合作社内部的信用合作。类似于山东沂水姚店子“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模式,实质是产生于专业合作社内部的信用合作,是以生产合作推动信用合作,把二者有机融为一体,在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信用合作是农民自发成立,自己制订规章制度,自我管理,是真正的农民的合作金融,很受农民欢迎。发展这种模式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何进一步推广?
第二,如何认识目前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根据调查,当前农村的信用合作发展很快,仅供销社合作社系统就有60多家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但目前获得金融监管部门许可并注册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只有10家,村镇银行有62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农民不愿意注册登记,还是银监部门的审批限制了这种组织的成立,对资金互助社的某些规定还有待完善?另外,对没有注册登记的农村信用合作,如何去引导其规范发展,加强风险控制?
第三,如何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多年来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农村贷款风险较大,经营成本较高,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那么这种信贷担保的机制具体如何建立?市场主体是什么?政府以何种形式介入?采取什么样的优惠政策?
第四,供销合作社如何找准参与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当前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对供销合作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伊朗等亚洲各国合作社以及台湾地区合作社的发展经验看,有了金融的支持,合作社能得到较快发展。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发挥优势。对县级供销社来说,应积极指导推动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村信用合作,同时,有条件的县级供销合作社可参与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设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组建农村信用担保公司等,关键是如何具体操作?如何解决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问题?
显然,这些问题不仅是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探索面临的问题,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所面临的普遍性的问题,其中的很多问题需要国家政策为市场参与者去破解,正是这些问题的破解,可能是我国农村金融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破题:邀请专家建言献策
面对金融这样一个陌生的行业领域,面对农村金融探索之路上的诸多待解之谜,供销合作社选择了对外“取经”。此次“海峡两岸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与发展研讨会”,邀请了各路专家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研讨,并就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一些设想和尝试与参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以期找准供销合作社参与金融服务的切入点。
台湾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是台湾农、渔民成立农渔联合会,进而在农渔联合会(生产合作)基础上产生信用合作发展而来的,与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合作,具有较高相似性和可比性。此次研讨会,邀请来自台湾地区的农村金融专家就台湾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运行状况与参会的供销合作社代表进行了交流。央行、银监会的代表详细讲解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相关政策,为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理清了政策思路。来自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借鉴花旗银行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经验,为参会的供销合作社代表介绍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治理与风险防控的运行操作模式。
“研讨会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有针对性,对我们尝试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一位参会的供销合作社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省(供销社)也有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打算,这次参加研讨会,也算是项目开始前的一次培训吧,确实收获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