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探源中国绿茶余姚成起点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启坤手持余姚“大茗”,向记者介绍余姚瀑布岭野生茶树的形态特征,他认为该茶的树龄在500年至800年之间。王 勇 摄

  本报讯(驻安徽记者 王勇)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中国人究竟何时开始用茶,以何种方式开始用茶,至今仍是未知。为探究中国人用茶,尤其是绿茶的源头,11月26日-27日,众多专家齐聚浙江余姚,深入探究。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茶学系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

  余姚是河姆渡遗址所在地。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原始文明遗存,它的发现展现了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在27日的研讨会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晓强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在河姆渡及其附近田螺山出土各类文物的照片,并结合中日历史学家的研究,认为河姆渡遗址中,堆积在干栏式居住处的大量樟科植物叶片,显然是人工采集留下来的,这些樟科植物叶片或许正是河姆渡原始茶的遗存。从河姆渡人利用这些樟科植物的方式来看,呈粥羹状的这些叶片有充饥、药疗保健的作用,是原始茶的主要特点;而从对田螺山遗迹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遗址中的人类活动区内存在大量类似茶树根系的植物根系遗存,如果这项研究获得证实的话,人工栽培茶的历史将推至6000年-7000年前,这样余姚将不仅是原始茶的源头,更是有迹可考的人类最早栽培茶树的地方。

  《茶经》三处写到余姚茶事,“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唐朝时余姚已产名茶,此后名茶迭出。自元初至明代,进贡茶芽300余年,数量占浙江贡茶总量的一半。《茶经》引《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茶,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虞洪至瀑布山,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期待能得到你的馈赠。这座山中有大茗可以给你采摘,希望以后你有多余的茶,能给我一些。虞洪后来果然从山中采到了“大茗”。

  26日,前往余姚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记者就在余姚瀑布岭考察参观了那里的“大茗”——原始古茶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