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江西省上高县农村信用社通过拓宽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思路,成功嫁接区域外的实力型企业,确保一笔300万元的企业不良贷款得到清收盘活。目前已经收回本金300万元,利息286867.94元。
2005年6月20日,上高某化纤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设备作抵押在城区信用社贷款200万元,2006年6月1日到期; 2005年6月30日,该公司法人代表陈某的两个亲戚(事后借款人承认实际用款人是陈某)分别在城区信用社贷款10万元,合计20万元,2006年6月1日到期;2005年10月24日,该公司以9亩工业用地(另9亩在农行抵押贷款100万元)和所有厂房作抵押,在城区信用社贷款60万元,2006年10月16日到期;2006年3月16日,以上高财政担保中心为担保在城区信用社贷款20万元,2007年3月7日到期。上述300万元贷款到期后,企业生产已经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除支付了部分利息外,已经无力还贷。经过信贷员多次催收均没有结果。后来经过县联社加强清收督导力度,该公司于2007年5月9日归还财政担保中心担保贷款20万元及利息26867.26元。280万元贷款及结欠利息已经没有一点还款来源,信用社面临信贷资产损失的局面。
抵押设备已经被该公司偷偷地卖了13万元,土地和厂房变现也只能换成现金30万元左右。收回余款看来无望,怎么办?看来只有在土地上做文章!只有转换成综合用地才能使土地升值!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能够找到愿意承受该公司债务的房产开发公司,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上高联社与该公司共同想办法,共同努力,多方协调,经过该公司多方协调,土管局同意将18亩工业用地转换成综合用地,但必须挂牌出让。与此同时找寻承债公司的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上高七、八家房产公司都不愿意承接债务,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重庆某房产公司却有了接洽的意向。
原来,上高某化纤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陈某与重庆某房产公司的老总是江西财大的同学,他出于帮助同学走出困境和想在上高打出公司的房产品牌的目的,愿意就相关事宜进行谈判。经过三方几次面谈和多次电话交流,达成初步意见,由重庆某房产公司先行汇款300万元归还土地抵押贷款和支付办理工业用地更换成住宅用地的费用。2008年7月9日,由重庆某房产公司付款300万元,归还上高某化纤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农行的工业用地抵押贷款100万元,归还在上高联社的工业用地及厂房抵押贷款60万元,余款140万元作为办理综合用地的费用。
2008年9月26日,上高某化纤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18亩工业用地正式更换成住宅用地,重庆某房产公司用该土地在上高联社抵押贷款240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归还财政担保中心的担保资金),借款期限三年。该笔借款用于归还上高某化纤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在上高联社的贷款240万元。拖欠的利息由陈某在重庆某房产公司开工后的第二年开始每年按不少于利息总额的25%,分四年还清。至此,一笔300万元的不良贷款得到盘活,由没有抵押或抵押不足变成了抵押充足,信贷资金安全得到更好地保证。
经验教训:清收盘活这笔贷款给我们的启示很多,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经验一:争取政府支持。可以说没有上高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将工业用地变更成住宅用地。不变更成住宅用地就不可能引来重庆某房产公司,也就不可能盘活这笔300万元的不良贷款。上高政府正是因为重视当地的金融环境,重视园区企业发展,重视当地的投资环境,所以才能够特事特办将工业用地变更成住宅用地,既解决了一笔国家信贷资金的安全,又引来了一家新的入园企业。
经验二:整体转让债务。对于已经停产,再生产也走不出困境的企业,在转让权利的同时,债务也应该整体转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重庆某房产公司用300万元的资金取得了评估价格达820万元的土地,同时承接了400万元的债务。整体债务的承担不但没有让接收企业吃亏,反而实现了多赢的局面。
经验三:拓宽清收途径。如果上高联社开始只是一味地跟欠债企业打官司拍卖抵押物,那么结果肯定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贷资产损失。跳出本地放眼外界,挑选嫁接企业的机会更大。就近有就近的好处,结远有结远的优势。只要对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有利,在不违反法律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哪种方法有利就用哪种方法。
教训一:抵押物不易升值且不便管理。该公司最早的一笔贷款是用机器设备作抵押,评估值虽为656万元,但折旧快,且变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同时该类抵押不便于管理及监控。该公司偷偷卖掉机器设备且仅卖得13万元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而同为金融机构的农行却只放了土地抵押贷款,是他们没有信贷资金还是考虑信贷资金安全的因素?值得我们深思!
教训二:重抵押轻效益。追寻该笔贷款形成不良的多种原因不难看出,重抵押轻效益的思想是导致该笔贷款形成不良的根本原因。仅仅是看借款人有没有抵押物,抵押物是不是充足,甚至有时盲目相信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价格,而没有认真分析该企业法人代表的品德、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投产可能产生的效益和亏损、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该行业的生命周期。简单地以为只要有抵押就可以放贷,最终导致一笔不该发生的不良贷款自然就形成了。
教训三:调查数据缺乏真实性。从该笔贷款发放调查表看,企业的许多数据仅仅是靠借款人介绍,没有账表可查,也没有相关的证明材料,容易形成“贷前调查实力强,贷款到期无力还”的风险。
教训四:贷后管理不及时。机器设备被该公司轻易卖掉,虽然跟设备抵押登记部门的管理缺陷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信用社在贷后管理上没有及时跟进。重放轻管仍是信用社信贷管理方面的一个弊端。有些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没有加强对借款人的生产监督,以至于有些借款人反映:“只要信用社打电话来,不是要求还贷款就是付利息。”平时不沟通,关键时候当然就会掉链子。我们对借款人不光要在资金上扶持,更要从感情上交流,这样才能形成放贷单位与借款人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