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10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化服务,请离农民再近些

姜文帅

  多年以来,许许多多的农技人员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广泛开展农化服务,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取得了不少成绩。可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已不满足于农产品的创高产,而把目光盯向市场所需求的名、优农产品,他们所需要的是“高、新、特”种植、养殖技术。因此,发展科技含量高、适销对路、效益好的致富项目,才是农民急盼解决的问题。然而不少农技服务人员恰恰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老调重弹”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因此,农技培训课被冷落也就在所难免。

  如某公司农化人员下乡举办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80多人参加,到最后听课的只剩下10多人。过去深受农民欢迎的农业技术培训课,为何不“吃香”了?培训课结束后,一名农民说:“一般性农业技术我们已经掌握了,眼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发展市场农业,可农技人员给我们培训的‘新鲜货’却不多,光靠‘念旧经’有什么用?”

  笔者在市场走访中发现,好多地方的培训都有这种不良的倾向,应引起我们注意:一是各级干部参训的多,真正农民群众参训的少;二是理论讲解的多,有针对性的实用操作技术讲解的少;三是在会场、课堂上讲授的多,而到田间地头具体讲授、指导的少。由于这“三多三少”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使农化服务的农技培训的质量大打折扣,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与真正农化服务的初衷相偏离,到头来是事倍功半,起不到多大作用,实在是一种浪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农业推向市场,农化服务人员是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所以笔者认为,农化服务,请离农民再近些,当务之急是农化服务员要加强业务学习,与时俱进地给自己“充电”,在研究“高、新、特”项目的新知识、新技术上多下功夫,为农民提供和推广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致富门路和技术,只有这样,农技人员才能成为农民欢迎和争抢的“好老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