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柑橘,今年广元的柑橘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近日,这样一条“广元蛆虫柑橘”的手机短信广为流传,加上各大媒体连日来的争相报道,不少老百姓如今已是“谈橘色变”。
针对此事,10月21日下午,四川省农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广元旺苍县爆发大规模柑橘大实蝇虫害的谣言。通报称,旺苍县仅有11个乡镇的6.8万多株柑橘树发生大实蝇疫情,爆发虫害的地方柑橘产量只占全县柑橘总数的8.9%。目前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市场上销售的柑橘都是安全的。此外,旺苍县年产柑橘仅6000多吨,产量低,多属自产自销,而且每年11月份柑橘才成熟上市,目前根本不会有柑橘销到别的省份。
据了解,这场风波的主角——大实蝇实其实属于一种常见的柑橘果品寄生虫,它只侵害柑橘本身,不同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所以不会造成人畜共患,对人类健康并无影响。为消除消费者恐慌心理,农业方面的专家在事件发生后也及时向公众作了解释。
然而,即便在有关部门专门澄清及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解释之后,民众对于柑橘仍旧是敬而远之,不少市民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对待此事。作为柑橘市场的终端,消费者的态度影响了整个市场的需求,由此造成了目前柑橘市场的急剧萎缩。一个地区性的果树灾害如今已经演变成了全国性的市场萎缩,橘虫传言事件不仅范围广,影响大,而且深深“咬”伤了柑橘产销的多个环节。
各地果农如今是欲哭无泪,由于“橘虫”事件,目前柑橘销路非常差,不少橘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辛苦种植的柑橘慢慢烂掉,为了节省人工费,很多成熟的橘子只能依旧挂在树上,等待着市场的转机。原先靠着橘子过活的打蜡中间商,也只能眼看着橘子一天天“变老”,慢慢坏掉。批发商们更是硬着头皮坚持,进不进货对他们来说都是赔钱,北京岳各庄、新发地等批发市场,柑橘价格从每斤1.2元降至0.5元也难以唤回销量,前些日子一天上百斤的销量如今只能维持在10斤左右。而各大超市的负责人也均表示连日来柑橘销量很差,由于柑橘的保存期短,他们损失惨重。
难道“橘虫”事件真的如此严重吗?消费者在这个深秋真的要与柑橘说“再见”吗?此种情景似乎让人看到了去年的海南“蕉癌”事件,一种侵染香蕉叶的“巴拿马病毒”被毫无根据地谣传为致癌物质,令全国香蕉市场遭遇“滑铁卢”,大量香蕉滞销,海南蕉农蒙受巨大损失,一场天灾俨然成为了人祸。如今的“橘虫”事件难道还要重蹈覆辙吗?
或许是因为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令消费者的神经变得极其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人们便觉得事态严重。其实,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瓜果蔬菜长个虫子之类的,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果树遇到病虫害的现象各地每年都有发生,只是今年广元地区病虫害相对集中。而网上重庆、郑州、山东等地偶有出现“橘虫”,如果放在往年或许非常正常,只因为这“橘虫”谣言被大肆渲染,传播,造成了如今人心惶惶的局面。
我们所提倡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体系实际也是为了保障从“农民到消费者”的利益。如何保障这种利益,需要所有部门和消费者正面、科学、合理、理智、负责地对待一切食品安全问题。如果说三鹿奶粉事件是“人祸”的话,“橘虫”事件无疑就是一场“天灾”,对于在天灾面前受损最严重的农民来说,不让“天灾”变“人祸”才是保障他们利益的最有效方法,曾经的海南“香蕉”事件不得不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