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瞭望新闻周刊》最新一期的文章《“穷人的银行”在安徽燎原》,感觉突然之间遭遇了迷失。仿佛一夜之间,农村互助资金组织——一个业已被冠为“穷人的银行”名号的准新生事物,就这样横亘在我们的面前。
说实话,通读文章之后,竟然感知不到自己所工作的、所热爱的农村信用社的存在了,原本引以为豪的遍布全省逾3000个农村信用社基层营业网点的庞大群体,就这样渐渐模糊在一种浅薄的意识当中。短短三年,先是邮储银行,再有村镇银行,现在则是“穷人的银行”,一个个浓妆重彩粉墨登场。茫然四顾,我禁不住质问自己,农村信用社到底该怎么办?未来的三年,我们的“卧榻之旁”还将平添多少未知的竞争对手?
是的,在过去的三年里,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苦练内功,内提素质,外树形象,各项业务发展和经营指标均取得了质的变化,但离打造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
而在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综合业务系统上线、通存通兑业务开通、ATM终端使用、银联卡的发行等硬件实力得到大步提升后,这种硬实力的差距已经不再非常明显,在竞争中的影响也不再是那么绝对。现在看来,以人员素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等为代表的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差距显得更为巨大,它的“短板”对我们的不利影响和冲击尤为剧烈。
撇开作为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这种官方说法不看,通观文章中受采访村民对农村互助资金组织“三性”的总结,特别是首要“便利性”的称许,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村民感觉到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融资难的种种表现,才促使了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我们的服务不到位,才给予了“穷人的银行”一定的存活空间。
试想,在现代金融体制下,还有“磨破鞋”、“说破嘴”、“不断填表格、托关系、送礼”、“贷款下得不及时,误了农时”等现象的存在,能不令自诩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的我们农信社系统感到汗颜吗?再看这些朴实农民的融资金额、愿意付出的利息成本,我禁不住开始四处寻觅我们早就打造得非常成熟的特色信贷品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身影。难道我们当初推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目的,不就是有效破解农民小额融资贷款难难题的吗?
市场再次被蚕食。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早已是“囊中之物”且固若金汤的农村金融市场再一次受到了竞争对手的无情切割。所幸的是,就目前来看,不管是刚刚开展资产业务的邮储银行,刚刚设立不久资本金实力还不够强的村镇银行,以及刚刚起步实力尚弱仍在摸索中的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短期内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都无法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系统形成真正的绝对竞争威胁。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主动营销力度,努力打造合规经营氛围,在适度竞争的外部环境中一定能不畏对手,越战越强。可如果我们此时还不能提高认识,正视危机,直面竞争,奋起反击,那么或许下一个三年到来的时候,环嗣我们四周的就已经是一群大象了。何去何从?路在我们自己脚下,方向在我们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