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和花旗集团在京公布第四届中国微型创业奖的评选结果。该奖项旨在对中国最杰出的微型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和贡献进行表彰和支持。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在两方面推动小额信贷事业发展。其一是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置于越发突出的位置,政府将对于在农村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政策上给予鼓励;其二是农村产权制度的突破,特别是承包权的流动为农民获得信贷增加抵押物提供了条件。
“现在我们推行的小额信贷是信用放款,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户会需要更大金额的贷款,这种情况下会要求有抵押物。如果农村的宅基地和承包权可以做抵押的话,就会极大的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使农民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吴晓灵说。
吴晓灵强调应当给予民间金融一个合法地位,这些非政府组织自1993年以来就广泛存在,但因为没有法人地位,资金来源受限,难以做大做强。她说:“微型创业者的成功证明小额信贷是减少贫困的强有力的工具,它赋予弱势人群以力量,帮助弱势人群改善贫困现状。现在是对民间金融给予合法地位的时候了,这样才能促进中小企业改善资本结构从而改进金融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
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会后表示,农民流转土地融资的方向是对的,国家有可能将农民获得的小额贷款上限从数千元提高到数万元。仅就小额贷款而言,应当是无抵押、零担保的高质量贷款,而违约风险一旦产生,贷款机构或许还是要被迫拿下土地抵押品,此时土地所有权问题就成了难点所在。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则对中国微型创业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表示:“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小额信贷,这一以农村地区为扶持重点的金融活动形式在农村金融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花旗集团合作,中国银行业协会已连续三年支持这一重要活动。中国微型创业奖在表彰杰出的微型创业者、提升小额信贷的知晓度以及为其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交流与支持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我们期待着它为推动中国小额信贷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小额贷款机构的现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表示,现在小额贷款机构存在银行和非银行两个监管主体,其中银监会监管银行业小额贷款金融机构,省级政府金融办或其授权机构监管非银行业小额贷款金融机构,这种差别监管符合目前国情需要。而民间贷款机构可能变身为银行的前景,将促进小额贷款业发展。
在这次颁奖活动中,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发布了《2008小额信贷行业评估报告》。报告认为,小额信贷是针对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的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金融产业。目前,中国小额信贷市场需求巨大但供给不足,全国2800多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覆盖。此外,中国现在的小额信贷公司实际是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与国际上涵盖存款、贷款、汇兑、保险、投资服务的小额信贷概念尚有差距。
>>记者手记
“这次来领奖是第一次坐火车和飞机,很高兴,”汪大妈在领奖之后说,“扶贫办的两千元贷款让我们家由以前的三间茅草房变成了现在的‘有车有房’,给我们带来了美满的生活,真的非常的高兴。”台下的嘉宾和记者们被她脸上洋溢的笑容和两个“高兴”感染了,鼓起掌来。
获得“创新创造”特别奖的贵州大妈汪元翠不幸患有小儿麻痹,行走要借助拐杖。当兴仁县农村发展协会决定把项目区扩大到四联乡时,她通过社区队员的考察得到了2000元的小额贷款,买了怀崽母猪,盖起了仓库和猪棚,开始了家庭养猪。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到2006年底迎来了猪肉涨价,也给包括她在内的养猪户带来了机遇。在收获利润的同时,她开动脑筋,动手创造。为了保证猪的质量,她还承包了4亩荒地,种上了绿肥、萝卜、蔬菜等,作为青饲料的原料。屋前现在已经建了沼气池,收集猪的排泄物,家里的一般照明、做饭都是用沼气。猪的排泄物还用来培育蚯蚓,再用蚯蚓来喂养了300多只的鸭子。今后,汪大妈还打算在村里首先开始养殖野猪,她说:“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洛渭屯村变成一个野猪养殖观光村,让村民共同致富。”
其实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汪大妈的笑容和质朴的语言,更是她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农村,一些人并不缺乏艰苦努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是他们往往缺少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也许只是五千元、两千元甚至一千元。
所幸我们看到小额信贷正在一步步往乐观的方向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主要以项目形式推进、且带有明显的扶贫色彩,到1999年,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正规的金融机构开始介入小额信贷事业发展,再到2005年,监管部门开始为“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立规,直至今年9月,央行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提出“适度放宽农村金融的准入标准,继续允许成本低廉、开展简单业务、能够维持微利的各类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可适当优先考虑事实上已经存在多年、并有良好记录和当地群众口碑的各类小额贷款组织。
相信随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更多的人像汪大妈一样,脱贫致富并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