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展销台后的“背篓精神”
——记北京市房山区供销合作社
本报记者 陆璐 陈蕾

第六届农交会上房山区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产品产销协会工作人员正在推销“磨盘柿子”。
当年王砚香(前)坚持用背篓上山送货。

  10月16日,北京农业展览馆。第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北京展区金灿灿的柿子一下子吸引住了记者的目光,展台上摞放的大柿子“色胜金依”,其味更是“甘逾玉液”,前来品尝、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有谁能想到,这来自北京市房山区农产品产销协会的著名的"磨盘"柿子,竟会与供销合作社多年来秉承的“背篓精神”的发源地——北京市房山区供销合作社息息相关。

  从“破庙”到“高楼”

  1965年拍摄的影片《红色背篓》在当时几乎是家喻户晓,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深山区的供销社负责人王福山带领职工几年如一日,用背篓把山区人民急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背上山,再把农副土特产品背下山来。影片主人公王福山的原型,就是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供销社的老职工王砚香。

  王老已经快80了,退休在家。他告诉记者,供销社在成立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而最大的困境就是没有地方办公。于是,村里的破庙便成为了房山区周口店供销社的第一个根据地,社员们把破庙打扫干净,变供台为柜台,供销社的第一个所谓的商店就这样开张,做起了第一笔买卖。生意一天天旺了起来,前来购物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供销社将积累下来的资金在村口最便于村民购买商品的地方盖起了房子,拥有了真正属于供销社的商店。

  供销社的服务如同一张大网在农村市场渐渐编织了起来,积累的资产越来越多。如今的房山区供销社已经拥有了千万资产,拥有了自己的高楼,明亮的办公环境再不同于从前破庙的情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房山区供销社不断自我更新,发展壮大。

  从“工作日记”到“信息平台”

  王老是一个心很细的人,上个世纪60年代的工作日记,他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留着。日记中的一串串数字记录着当年供销社的工作:生猪收购46元,鸡蛋65元,稻米8.9元(以50公斤为计价单位)……此外,生猪奖粮标准、母鸡收购标准、内销核桃标准、出口核桃标准都工工整整地记录在册。王老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记录当年的工作,二是“明码标价,公之于众”,以便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动态。

  科技在发展,从前的工作日记渐渐地被广播、电视、网络代替,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房山区供销社也曾一度不适应,但突变的形势并没让房山供销社人从此低迷不振,他们很快鼓起信心,认真研究市场,利用供销社对农村市场的掌握和了解,将工作重心放到了解决农民的 “卖难”问题上。房山区供销社成立了房山区农产品产销协会,领办了磨盘柿子产销合作社。这些年,协会不断开拓市场,通过与北京农产品信息协会等对接联网,进行信息互动,信息交换。通过与电视台合作,利用电视向全国推广各类产品。自2002年首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开幕以来,房山区供销社今年已是第6次参加农交会了,通过这样的产品推广及信息交换平台,协会疏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目前已在东北、内蒙古、重庆、上海等地建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点近30个,在全国形成了网络。

  协会负责人笑称,如今农户的农产品已是“供不应求”,下一步就是利用高科技、新技术来提高产量了!农户们通过供销社的平台,及时地了解市场,通过农协的组织,将农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   

  从“背篓商店”到“新网工程”

  房山位于北京的西南,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农户占总人口的60%左右,是北京的农业大区。而当年的“背篓商店”就得名于地处群峰环抱的周口店黄山分销店。当记者向王老打听黄山店乡现在有什么变化时,王老高兴地说道:“都通公路啦!由房山这儿开车,十几分钟就到,如今找背篓可找不着喽。” 

  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再需要供销社职工送货下乡,但艰苦奋斗、一心为农的“背篓精神”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对照房山区供销社当年的工作,记者发现如今的“新网工程”就是当年工作的延续与发展。只是,交通的发展,已经不再需要靠“背篓”来完成这些工作,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商品配送、标准化式的种植及销售、科学的施肥用药技术指导。

  展会上磨盘柿子产销合作社社长殷菊和曾向记者介绍道:“你看我们如今的柿子,形如磨盘,个头大,而且基本大小一致。从种植到销售,我们采用了六统一模式,统一果树修剪、统一浇水灌溉、统一施肥打药、统一等级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销售价格。”合作社及农协定期邀请房山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为农户进行培训,发放各类实用技术手册4000余册,为农户及时送去化肥、农药,收获季节帮助农户及时采摘,联系商家。农户的收入逐年增加,10年间户均增收达万元,如今已带动周边3000多农户。

  改革在不断进行,经济在不断发展,理念在不断更新,唯有不变的是供销合作社人为农服务的“背篓精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