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此时距离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很不寻常的30年,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值得大书特书。供销社系统所从事的合作经济事业作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30年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曾经诞生了闻名全国的“背篓精神”“扁担精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今天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本报特派记者走访了这些昔日的老榜样、老典型,将他们这30年来的巨大变化呈现给广大读者,让我们一同为这伟大的30年留念,也为未来的日子憧憬。
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社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太行山东麓,这里是著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也是“扁担精神”的发源地。1946年7月,尹兴德、郭有恒、杨太凯和李林洹四个人靠着一根扁担、1821元冀南币以及农会分的五间石板房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建社之初,供销社干部职工克服当地山势险峻、沟壑纵横的困难,每天肩挑货担、翻山串村,供应群众生活用品、生产资料,收购农副产品,用扁担搭起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全国各地近36万名财贸战线干部职工前来参观学习,“扁担精神”影响和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时尚的手机铃声
在悠扬舒缓的乐曲之中,传来了浑厚激扬的男声——“巍巍太行山,悠悠扁担情。林州市供销合作社新合作超市遍城乡,诚心服务美名扬。走进新合作,方便你我他,幸福温馨到永远。”这是记者拨通现任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主任杨增和的手机后,听到的手机铃声。杨增和告诉记者,铃声是去年林州市供销社联系电信公司为供销社系统职工统一定做的。他还记得自己2000年最早使用的是一部波导手机,当时由于工作需要,手机采取市社和个人分别负担部分费用的形式购买的。现在,杨增和通过手机可以很轻松地联系到全社41个网点及其负责人,而41个网点通过电话也可以快捷地把网点的商品情况反馈到配送中心,使得对方能够即使进行货物配送。而这一切,在2002年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因为直到2002年所有网点才全部开通电话。
现在走进石板岩乡,随处可以看到供销社服务网点,而红底黄字绿边的“新合作超市”网点统一标识,则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石板岩村口广场西端,是全乡最大的一个“新合作便民超市”,它是由原石板岩供销社门市部改建成的。该建筑由当地棕红色石料砌成,背靠巍峨险峻的山体,颇具特色。1976年竣工的门市部主体结构有两层,一层当时为店面和生活生产资料仓库,二层为供销社办公场所。现在超市二层顶部的题词格外醒目,“弘扬扁担精神振兴供销合作事业”十四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题词写于1996年7月,由时任国务委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的陈俊生题写。
1976年5月,魏兴福从天津部队转业到石板岩供销社工作,弹指间他已经在供销社工作了32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转业回来不久,在当年的8月份,石板岩供销社门市部正式竣工,竣工当天还开了一个经验交流现场会。近几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门市部周围已经矗立起一座座比它更高更现代的楼房。新楼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和铝合金门窗,与门市部层次分明的石料墙面和木制门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老门市部不再是石板岩乡最好最高的建筑了,但那独特味道折射出的岁月沧桑与凝重别有一种意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老门市部前合影留念。
石板岩供销社副主任石建鸿介绍,原来的门市部只有100多平方米,摆放商品种类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和游客的需求。2003年供销社筹资100多万元,将原门市部与旁边的仓库打通,扩建成现在营业面积达450平方米的旅游商品超市。
走进超市,虽然在几个货架上还能看到农具等农用物资,显得与城市的超市有些不同。但超市里上千种的其他商品,还是让人觉得这个乡镇远非其他一般乡镇可比。几个从广东来的游客一进超市就直奔旅游纪念品专架,驻足浏览介绍“扁担精神”和太行山峡谷的书籍、画册以及光碟。年长的人们看到“扁担精神”字样,不住地在口中念叨,似乎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于是一股脑地将很多纪念品买了下来。
“我们一直都在用扁担!”
1981年到供销社工作的杨增和,是石板岩供销社第九任主任。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和其他供销社职工一起肩挑货担,沿山串村,为山里群众服务上门。无论是赤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从不间断。随着山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人力车、机动车逐渐增加,运送商品开始以车辆为主。当记者询问是否现在供销社还在使用扁担送货时,杨增和笑着说:“我们一直都在用扁担!”他进一步介绍,尽管现在山里交通很好了,但少数偏僻的村落还要用扁担送货。尤其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扁担还是必不可少。
在杨增和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退休的郭金富老主任。听说北京的记者要来,老人早早等在巷子口。老人今年74岁,1995年从供销社退休,现和侄子住在一起,除了耳朵有点背外,精神很好,自己还种了半亩玉米。
走进屋里,墙上的木制相框里大都是老人在供销社工作时的照片。当说起“扁担精神”时,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他笑着对记者说:“我是挑了半辈子扁担啊!”1952年来供销社工作到1995年退休,在山间为群众送货的路上,老人挑了43年的扁担。
回忆起当年发动群众使用化肥和新式农具的情景,老人觉得还是很有意思。“开始时群众不愿意接受,我们就说你试一试。有些人试用后效果不错,这样化肥和新农具就在群众中普及开了。”老人把当年石板岩供销社发挥的作用归纳为两点,一是方便群众生活,二是支援农业生产、发展山区经济。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第二任主任李林洹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供销社干部职工积极倡导全乡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花椒、核桃、果树等经济作物。“当时供销社每年光柿饼就为群众推销近50万斤啊!”谈到供销社为群众做的贡献,郭金富老人感到由衷的自豪。
招待所改宾馆
石板岩乡地势险峻,风景却极为秀美。雄姿奇峻的太行山大峡谷贯穿该乡南北,境内山泉清澈,山峰挺拔。古人曾有诗赞云:峻岭崇岩万壑中,仙天池泄玉玲珑;屏峰壁立冲霄汉,一片秋光满谷红。1994年大峡谷被确定为河南省省级风景游览区和林州市改革开放试验区,之后太行山大峡谷又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供销社干部职工因势利导,转换经营思路,拓展经营领域,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千载良机,加大投资,积极主动地发展旅游服务业。
石板岩供销社首先投资将原供销社招待所改建为王相岩宾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学习“扁担精神”的人络绎不绝,为了接待众多学习人员,于是修建了该招待所。林州市供销社办公室主任宋进章曾经在这里住过很多次,最初艰苦的住宿环境至今他还历历在目。他第一次来石板岩,是1981年参加林州市供销学校的培训。那一次宋进章在招待所住了一个月,睡的是木板搭的通铺,一个屋子睡了六七个人。课堂学习的同时,宋进章和其他同学还要在课下挑着扁担,随石板岩供销社的职工去山里送货,到现在他还记得挑扁担过“老虎嘴”的险景。
旅游的开发,加速了招待所硬件的改善提高。改建后的王相岩宾馆床位从100多个增加到200多个,并增设了会议室、标准间等服务设施。宋进章对于现在宾馆的变化深有体会,他说:“确实大变样了,条件越来越好了!”
王相岩宾馆经理杨长松近来比较忙,因为随着大峡谷的知名度提高,除了假期接待大量游客前来住宿外,平时还要招呼来自全国各地高校艺术专业前来写生的学生。这个“十一”长假之后,来自湖南、四川等地高校的近300名学生又入住了宾馆。同时也是供销社职工的杨长松告诉记者,“十一”长假期间周边的很多私人宾馆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但王相岩宾馆一直保持节前的价位。杨长松说,既然是供销社的宾馆,就要多给人们提供些实惠。
此外,随着旅游车辆的增加,供销社投资兴建了旅游区内唯一的加油站。供销社还注册了扁担牌系列产品商标,旅游商品超市货架上扁担牌花椒、干果等商品格外受到各地游客的欢迎。工商所还指定由供销社负责旅游用品专营,相关商品只有贴有供销社标签才能销售。目前,供销社旅游服务业收入已经占据社内收入一半以上,而且前景广阔。
杨增和指着旅游商品超市北面不远处的一片开阔地高兴地告诉记者,很快就要在这里建起一座占地近7亩的“扁担精神”博物馆了,在全国总社、河南省社等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建设资金已经到位。相信不久的将来,博物馆能接待更多的游客,更好地弘扬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精神”。
62年来,虽然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换了9任主任,干部职工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时期,他们总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那正是因为石板岩供销社勤俭创业的“扁担精神”一直没丢,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一直没变。